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金刚经》

读书笔记-《金刚经》

作者: Mrs_Dora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23:53 被阅读12次

《金刚经》

布施就是修福

什么是修福?修福是指通过做善事利益别人,而获得相应的福报。六度里面布施是利益他人的“先锋”,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通过布施来利益众生,因此,布施是菩萨“修福”的最佳代表,即以自己的修行成果,救度天下众生成佛。

通过利益众生,自私自利的心念就少了,没了这些念头,烦恼也就不多了。佛法之根本,不就是使大家不再烦恼?所以,布施就是积累福德。

怎么才算是有智慧呢?能够在滚滚红尘中救度众生而不迷失,就是大智慧。不住相也正是这个意思。菩萨布施是为度众生,能不住相而布施,才能真实、广泛地利济众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清净的佛性,都有佛一样无量的智慧,修行就是要把它们启发出来。启发佛性的手段是要尽可能地缩小自己,放大胸襟,包容一切,尊重万物。不以自己为中心主宰,就是般若智慧;反之,则是作茧自缚。

2 人人都是未来佛 众生佛性平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清净的佛性,都有佛一样无量的智慧,修行就是要把它们启发出来。启发佛性的手段是要尽可能地缩小自己,放大胸襟,包容一切,尊重万物。不以自己为中心主宰,就是般若智慧;反之,则是作茧自缚。

佛性是众生与生俱来的品质

佛性是人人本有的品质,佛性就是没有染欲的清净心,也就是人的本性、自性、觉性。按照佛经的描述,不仅人有,动物以及其他有情生命都有佛性。从佛的角度叫作佛性,而从凡夫角度来说应该叫本心。之所以众生不能成佛,是因为他们受了世间的爱欲、妄念等诸多诱惑,因而生起执著之心,污染了本来纯洁的佛性,遭到这些牵连,原本纯洁的心,就变成了种种的分别心,就产生了人我、是非、高低、爱恶等不平等,因而渐渐违背了本性。能够寻回本心,自性清净,就是启发佛性。

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修行就是去除妄念,发现本心的过程。如能发现本性的纯洁,就会再生万物平等的观念,就不会有我的、你的之分,如果能这样,就会产生如庄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视众生的苦难为己身的苦难,以众生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以菩萨之心入世,就会处处解困济难,广施爱心。不管是倾家私财产赈灾;还是说法度人,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是路见艰辛,举手相助,都是行善积德,朝着佛的目标前进。

持戒能破除恶念,定住心神,进而生发智慧

《楞严经》上讲“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就是指身不作恶才能心思清净。心如止水,清澈澄明,才能产生观照一切的智慧。持戒不仅是戒杀人、戒偷盗、戒奸淫等约束犯罪的戒律,严格修来是连蚂蚁都不能踩的,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

戒、定、慧的因果

佛法修学总离不开戒、定、慧。不持戒,就会犯下罪业;缺乏定力,就会修道不成;没有智慧,便会愚痴无知。戒就是持戒、守法、守规矩、守世尊在一切经典里面的教训。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定,定就是清净心。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别是非、善恶;虽能够辨别,但又不起心动念。

最平常的修福是布施,即以自己的所有,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

我空

我空,又作人空。能够去除我执,即是我空。我执就是认为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我”是这个生命的主宰,执著于这个念头,就会生起无数的烦恼。其实“我”的概念是假借色、受、想、行、识聚合而成的虚像,没有自性,也没有本体。认清了这个问题,破除了我执,就是我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金刚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lx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