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六十)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品内容讲述前,南师结合昭明太子把最后一品标注标题为“应化非真”,从而讲述了人的思想和语言文字间的差异问题。
南师讲,佛说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刚经上却说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因为说的都会住于法相,开口就不对。这个道理很多人大家都懂。就是闭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里的思想,所想的东西,或一做事,开口一讲出来,就变成两回事了。譬如上街想买只手表,如果人家问你要什么手表?自己连画出来都不对,与你心里所想的完全两样。因此可以知道,为什么许多人文章写不好?尽管思想很美丽,但是一下笔写文章,就不是原来那个美丽的思想了,结果是自己越看越不对。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对!
其次,思想笔杆与说话速度不配合,思想来得快,尤其是聪明的人,思想来的更快,一秒钟同时好几件事情已经了解了。让写出来的话,一秒钟的思想写出来,起码要五六分钟。这五六分钟里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后都搞乱了。所以佛说的,真正的佛法,佛说自己没有说,不可说,说的就不是,一开口就不是它了。
那么,既然不能开口说,又该如何去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这一笑比说话好得多了。就像两个知心朋友间说笑话,很多内容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说话快得多。尤其是年轻人眉目传情,当着父母面前,两个人不需要多余的动作,只要对看一眼,彼此心意就通了。可见心理的思想与言语是两条路。
所以,佛说自己一生说法,没有说一个字。换句话说,佛辛辛苦苦投生到这个世界来,为世人说法,来应化教化这个世界,谱到狮弦声断续。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里唱歌,宣传了四十九年,为谁辛苦唱荒村?流传了两千多年,只看到处处的冷庙孤僧,一个庙子一个庵,凄凄凉凉的香火,木鱼在嘟啊嘟的敲,看到一个两个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南师因此调侃,为谁辛苦唱荒村。虽然调侃,然而南师自己也有同感。对此,南师感慨到: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声一哭!
南师的感慨也让人心灵震动。佛的境界,悟道者的境界玄妙飘忽,难以琢磨,在他们的眼中芸芸众生与偷生蝼蚁估计都是一样的,也跟一棵野花野草没啥分别。而在世俗的眼光里,佛境高不可攀。这也许就是佛的无奈,虽有度人之心,奈何最终得度者尽是自悟者,执迷者却仍然在执迷中沉沦!佛境,真有些高处不胜寒的孤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