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个人都知道要控制情绪 不能对孩子吼叫,可总有家长说 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次吼完孩子都特别的懊悔。特别多的孩子会因为怕家长发怒而隐瞒一些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的伤害,被人欺负不敢说 ,受了委屈不敢讲,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我都倍感心疼。
朋友康哥家4岁的老二 把一颗钢珠吞进了肚子里,怯生生的走到妈妈跟前说 :妈妈 你答应不生气 我就告诉你一个秘密。确认妈妈不会生气后,才把吞下钢珠的事说了出来,眼巴巴的望着他妈想知道该怎么办,妈妈忍着没着急,哥哥却恶作剧的说 :钢珠不会消化,它会坠坏你的肠子 你会死掉的呢。把老二吓得哇哇大哭 直喊 “我不要死 我不要死 ” 一边使劲儿的抠喉咙眼泪鼻涕一起流,最后是吃了一顿肯德基 把钢珠拉了出来。
我被孩子们的童真童趣都逗得哈哈大笑,乐极后又生了点悲,小孩子对事情的严重性并不了解,小小的心里隐约是焦虑的,但又更害怕妈妈会责备他,才会用上点小心机,小小的人那会一定是承受不两层焦虑。
想到我一亲戚,父母脾气很暴躁,训斥孩子特别严厉,小的时候把脚脖子给崴了,因为怕被骂,没敢跟家里人说自己忍着疼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家人发现,结果发现太晚小腿肌肉有坏死,最后做了手术 从此腿就瘸了,领着残疾人补贴 一直被人喊瘸子…
回想我6岁的时候,被送到2年级的班上跟着学,作业多得总也做不完,经常被打手心,中午留在教室里写作业,好几天没吃上午饭,那么多作业已经超过我一个6岁孩子的智商了,但觉得被罚不是见光彩的事,回家怕挨骂就忍着 。那次我妈知道后不仅没骂我还在接我放学的时候为我买了袋饼干,并给老师做了交涉,后来没有被留下来写过作业了。我第一次体验到原来我妈是爱我的,非常美妙的感觉!只可惜我妈脾气时好时坏,尤其到了我18、9岁的时候 简直不可理喻,后来我很多事情也都是自己默默的解决,有父有母却总像个孤儿……
如今我做了母亲,不得不思考如何让我的孩子遇到困难了第一时间寻求我的帮助,而不是让她小小的身体独自承受,在心里留下阴影 。
故事大王郑源洁女儿郑亚飞上学时,一次因被怀疑偷盗,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女儿第一时间跟老师说 要给爸爸打电话,老师很惊讶 从来孩子最怕请家长,而郑亚飞 却主动要求爸爸通电话,坚持等到爸爸来了以后在解决问题,最后在爸爸的帮助下找出了那个嫁祸她的同学。故事大王的两个孩子都培养的很有出息。(儿子皮皮鲁总动员的CEO、女儿留美学霸)这都得益于他从不对孩子发火,深知教育的根本,获得了孩子的信任。
我遇见的很多家都会一开口就问“是不是你”“你有没有偷”“要我知道是你 看我不打死你” ,他们不仅不信任孩子,还对孩子充满了愤怒。父母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就无法体验到爱 ,当孩子选择沉默时,并不是害怕父母看到自己的狼狈,也不是真觉得这不事,而是他害怕来自父母的二次伤害——责怪、担忧、喋喋不休,甚至是讥讽,不信任父母能够关照自己的感受。
郑源洁老师就做到了完全的让孩子信任,孩子才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要寻求父亲的帮助。朋友家老二对母亲也是有信心的只是不那么确定才会先让妈妈答应不生气,而我亲戚则是对父母完全的不信任,最后落下了残疾!
很多和我一样的父母都有一个困惑,我们明明是爱孩子的,或者说我们是想要爱孩子的 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要责备要喋喋不休 甚至动手。如今到处都在讲 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每次情绪失控我们都非常的自责。
也许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真的爱孩子吗?或者说你我都每时每刻爱着自己的孩子吗?可能“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打是亲骂是爱”只是一个谎言。真相是我们对孩子有“恨”。所有的情绪失控里面都藏着“恨意”,恨是让人恐惧的东西,因为恨可以带来毁灭。是这样的恨让孩子难以承受 ,才选择沉默。
可能你和我一样很难接受我们身上有对孩子的“恨”这个说法,因为我们通常理解“恨”是不好的东西,我们会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但其实恨和爱是一样的,是一种自然的情绪。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本来可以被忍受、被认识的东西,因为被排斥和否认,而最终变成不可被忍受、被认识的元素,是恨的过程。”因为感受没有被看见被接纳所以产生了恨。
我们应该允许自己身上有“恨”,就像我们知道有爱一样。当我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恨意时我们就很容易把伤害说成好意,不断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了你,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委屈无助 !
我回忆起我的孩子出生后 ,有两次情绪失控的经历,第一次是月子里喂母乳喂我特别疼,孩子还总吐奶, 频繁的喂奶让我很生气,不想理她了。这个时候我对她有恨的,原因是 我不想频繁喂奶的愿望没有被她接纳。另一次夜间她总是频繁醒来,我的安抚无效,我在她的小屁股上拍了拍发泄了一下“恨” 。后来蛮内疚的,我困倦的感受没有被她接纳,所以“恨”产生了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就列出了17条妈妈恨婴儿的理由,何况是调皮捣蛋的大孩子呢?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要认真的学习养育的话 ,我觉得承认自己对孩子有“恨”要好过于活在“父母都是爱你的”“我教训你是为你好”这样的谎言里,看见恨就是转变的开始。
温尼科特发明了一堆看起来很温暖的词汇,例如“足够好的妈妈”、“原始母爱灌注”、“抱持”等等,但他的传记作者却说,“温尼科特大部分的生命都在寻找、表达和使用他对他自身恨意的觉察。”
恨意一旦从情绪变成伤害性行为,就会对双方的关系构成切实的伤害,关系就有可能会破裂。会有一些很极端的情况 我们常会在新闻里看见!
你可能会问:知道发怒的背后是有“恨”又该怎么办呢?武志红说:要让恨在关系中自然的流动!你可以回忆最近一次对孩子发火 责备孩子 是因为什么?你有什么样的需求、愿意没有被满足?你可以把想到的写下来,或者告诉第三个人!当恨意被“优雅”的表达出来后会有很神奇的效果!
有个妈妈说一次小儿子很晚了不睡觉 要她陪玩,她很累了,她试着跟孩子说 :妈妈现在要去洗脸,洗完再来陪你玩, 不然等你睡了妈妈很晚才能休息, 那样妈妈就会非常生气”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以后,就没有在纠缠了,她回忆自己带老大的时候,很多次这样的情况都是直接冲老大发火,结果老大哭闹不休 自己也痛苦。她说当她开始向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的时候,孩子变得听话了。
通过这样对“恨”的觉知 我的情绪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失控了,也许坏情绪就像被孩子尿湿了的床垫,每次都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会好很多。
让孩子了解你,他触碰到真实的父母 会更有安全感。而孩子触碰到真实的你的前提是 你必须看见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的自己 ,而不是给“恨”披上“我都是为你好”的外衣!
当恨意产生时,要承认这是恨意,并试着在关系中流动,它在关系中才容易被转化成爱。当亲子间的关系充满爱与信任 ,父母就成了孩子最有力的靠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