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
破除《那些阻挡爱的障碍》,重建自我

破除《那些阻挡爱的障碍》,重建自我

作者: 靖汐 | 来源:发表于2021-05-29 21:57 被阅读0次

    大学生林,受过良好的教育,恋爱却接二连三无疾而终,遇到的都是已婚男人,巧合?

    白领丽人琴,结婚十年,儿子八岁。老公和“小三”的儿子却九岁。五年前跟老公提出离婚始就患上了无法治愈的咽喉炎。

    郁郁寡欢的家庭主妇,现代胖版的林妹妹,敏感、爱哭,每三天喊一次离婚,但永远没有跨出行动的那步......

    依附的人,如何打破轮回,拥抱阳光?如何化茧为蝶,享受人生? 这本书,将是突破口。

    作者沈九万,青年情感作家,著名心理咨询师,心之助首席培训师。常年服务于世界500强,简书62号签约作者。思想聚焦、十点读书、麦子熟了推荐作者。

    这是一本感情治愈书籍,深入剖析原生家庭对人这一生的影响。同时提出面对过往如何重塑内心,完整人格,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

    首先我们来认识人生中的爱会遇到哪些障碍。

    一、不敢爱

    一个8岁的小女孩,身患白血病,病因怎么也查不出。后来在医生细心的观察下,发现一些奇怪的端倪:女孩住院,病势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身体状况见佳;女孩回家,病情就复发,且状况严重,尤其提到爸爸妈妈就喊全身疼……原来,女孩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先后再婚,而自从知晓爸爸妈妈都再次成家后,女孩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不适,最终查出患上重病……

    无奈之下,医院求助《心理访谈》,但节目现场的一幕却让人无比心酸。 妈妈没来。聊到伤心处,女孩泪流满面,可爸爸并没有上前给一个拥抱,甚至都没有给孩子递纸巾,没有任何安慰,而是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坚强,要懂事。”

    女孩一直在用躯体来控诉内心的需求,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恐惧。要的只不过是最简单的关爱。她才八岁,试问,要如何才算懂事?

    《依恋》中提到:当一件事情在意识层面不能沟通时,就会用身体沟通。

    哲学家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份没有回应的情感中,毋庸置疑,这份情感就是埋葬这个生命的坟墓。

    伯牙无意中认识钟子期,两人因琴结缘,成了终身挚友。后来钟子期先世,伯牙兄就把好好的一把琴给摔了,并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当时还觉得这家伙好矫情,大千世界真就没人懂琴?

    后来,我才慢慢理解,这就是回应。需知,每个人的感受和付出都需要得到回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心心念念找寻的回应,都是一个客体。追寻的任何温暖和爱,都是在寻找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更好的照见自己,更真实地觉知自己。通俗地说:灵魂共鸣。 可惜,正是这份内心需求,很多人哪怕在关系中受尽煎熬和屈辱,也不愿意分离,宁愿“终老孤独”也不要面对“孤独终老”。

    二、不会爱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年过半百的陈佐千老爷娶了19岁的女学生颂莲,第四房姨太太。新婚之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期间,颂莲从“点灯”到“点菜”再到“捶脚”,她学会了玩手段、耍心机,万千宠爱于一身。 但当假孕被揭穿,即刻封灯,曾经的宠爱荡然无存。

    颂莲开始恐惧:她以前依附的父亲已经死去,现在的“父亲”又将离她而去,她害怕再次被抛弃。这个时候和颂莲谈尊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她曾哭着喊:老爷别走,你想干什么都依你,别走。最后,她疯掉了。

    颂莲读过洋学堂,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什么就没有想过自食其力? 终其一生,依附,就是悲剧的源泉。源于原生家庭和社会文化

    先来看看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口。

    依附成性,往往出现在小时候缺爱的人。因为小时候太缺,所以长大后拼命索取。这类人,有很深的死亡焦虑。他们活在被抛弃的假想中,万分恐惧。 成长后,常被这份恐惧侵袭,防不胜防。而要避免这种恐惧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依附他人。

    依附,意味着跟另一个人融合,不被抛弃,就能消除恐惧,也就“安全”了。 形象的说,他们试图想建立的关系是藤和树的关系:1+1=1。 基于这样的心理,他们没有底限,即使遭遇背叛、暴力。生硬的分离,同样会让他们觉得世界崩塌。

    回到我们的第一个案例,就是典型原生家庭所引发的后遗症:病态的恋父情结作祟。

    除了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死亡焦虑和分离恐惧,还有中国封建遗留特有的社会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宫斗剧是国人最爱看的剧之一。不管女主角如何颜值逆天、智能双全、背景雄厚,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妃子文化,即依附文化。 每个女人所有的颜值,能力都只为能合理、长久地依附身边的这个男人,与真实情感无关。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残酷的规则下形成的是一种可怕的轮回常态,何谈自我。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依附他人,意味着如果你活得糟糕,可以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怨恨他们。而独立,就意味着如果事情错了,责任在我。”这也就解释了依附的人为什么总是一直活在痛苦中,自怨自艾又不肯离开。他们不懂自省,内心是压抑的,却又拒绝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三、不配爱

    在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从小缺爱的松子美丽又敏感,内心极度渴望被爱。小时候,一次无意露出的鬼脸换来父亲难得的微笑。

    从此,松子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什么时候拍照,都会条件反射地做鬼脸,她觉得这才是自己最好看的样子。长大后,因包庇犯盗窃罪的学生,被学校开除。 离开学校后,同居的男友卧轨自杀。然后她被男朋友竞争者利用,沦为情妇,自暴自弃。

    后来不仅被骗还错杀对方,逃亡,被捕,牢狱八年。 独居到五十三岁,变成一个住在垃圾屋里又肥又脏的老太婆,最后死于混混的乱棍之下,结束荒唐悲剧的人生。

    不管当中如何挣扎,似乎一直都在按着既定的剧本走。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圣母”。他们不争不怒,讨好所有的人。不敢表达需求,没有界限。结果只是培育出“巨婴”和“幼童”。

    面对这些阻挡爱的障碍,我们如何安全避开,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前,有一只蜜蜂和蝴蝶。一天,它们不小心钻进了一个倒立的玻璃瓶中。瓶口向下面朝黑暗,瓶口向上面向阳光。蜜蜂趋光,它一直朝瓶底,它认识的光明处飞。蝴蝶在光明的瓶底处反复尝试后就试着向瓶身,最后飞向瓶底。结果蜜蜂死在瓶中,蝴蝶扑向大自然。

    万物有痕,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或大或小的伤口。有些人看似在追逐阳光,却不敢触碰黑暗。渴望奔向幸福,又不愿接纳内心的阴影。一辈子龟缩在狭小的瓶子里,在自己封闭的“安全圈”混沌一生。

    瓶口处的黑暗即是我们内心的伤口:瓶底代表过往;瓶子外的生活就是美好的未来。爱的障碍无处不在,如何共存并破除?

    1、放毒与安抚

    主动找到伤口,勇敢打开,让阳光照进来,从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两个“我”:“内在父母” 是对自己现实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内化。“内在小孩”是对童年记忆和理想童年的内化。一个人之所以不敢爱自己,往往是因为内在父母太过苛刻,弱化内在小孩。

    放毒:回到产生伤口的地方,正视年少的创伤,宣泄你的情绪。

    安抚:重新审视自己,慢慢苏醒觉知,认真爱自己。记住,伤害不是一日之功,疗伤也需要一个过程。闭上眼睛,想象有一个小孩就在你的身边,陪伴他、拥抱他、安抚他。轻轻地说:我看到你了,我感受到你了。不要害怕,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和我倾诉,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反复操作,直到开始感觉内在小孩在逐渐强大。

    2、接纳与和解。

    有一句话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

    这句话看着没问题,但在我看来,只说对了一半。创伤代表的只是过去,就像生了场病,只要你去治疗,就没有不治愈的道理,而且不需要一生这么漫长,否则治愈了人生已经结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学会放过自己,试着和自己、和父母和解。没有得到父母完整地爱,那是父母的事。但我没错,当初的状态就是最合理的状态。试着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在和解中感受爱的不同表达形式。然后勇敢的转身,完成独立做自己的过程。

    3、支持与滋养。

    在破除爱的障碍的路上,摆脱依附的心理,我们需要一些支持的力量和滋养的能力。而最大的来源就是自己。

    徐静蕾说过:“我是一个不会孤独的人,是一个自己能待得住的人,这是我的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走出原生家庭的轮回魔咒,善待自己,爱自己。独立的你有时会感觉很累,但独立后的你自带光芒。

    当不再期待任何人,不再要求任何人,用上帝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把外界发生的一切都当作不断向内探索的能量和养料时,你的内心自然就会自由和丰足。安全感如影随行。

    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寻找爱,而是为了发现那些阻挡爱的障碍,破除障碍,重建人生。

    最后,借用书上的一句话送给你:前行途中,不是说服别人爱自己。而是学习爱自己,然后爱别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破除《那些阻挡爱的障碍》,重建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pu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