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直写到老的故事文字小驿文学世界
王小波和他“特立独行的猪”——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后感

王小波和他“特立独行的猪”——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后感

作者: 忘了她忘了一朵花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23:42 被阅读9次
王小波和他“特立独行的猪”——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后感

01  我的阅读经历

  我常有写作的冲动,看完一篇文章、新闻、一部电影亦或是经历了某些有感触的事物有想法的时候都有写下来的冲动,免得难得的思考被遗忘了。但我,又常常是止于冲动而少有付诸实践。一是觉得自己的思考不成熟,二是担心任务艰巨,自己写作水平有限写不来。当然也有少数时候是没有时间,毕竟我还是个学生,考试了也得临时抱抱佛脚。还有一个原因,有一段时间,我常常熬夜,我的这些思绪很常是涌现在晚上,因为我习惯睡前翻翻看看,如果这时候要写下来,就又要熬到凌晨甚至是通宵了。倘若因此而熬坏身体,似乎划不来(但我也时有犯这种错误),于是很多时候都没有真的写下来。那么,这次我为什么有勇气写呢?我得承认,除了课本和备考资料书,课外读物我看得很少。我并没有对小说的痴狂,也没有对其他类书籍的迷恋。现在记得起来自己读过的书,也实在少得可怜,少得惭愧。很多书,我已经记不起来具体讲什么了,只大概记得一小点。我所读过的大部分书都是在初中阶段,那会语文老师向我们极力推荐了一套初中生必读书籍,里面很多书籍都是语文试卷名著导读题常考的书籍。出于这个考虑,我和几个同学鼓起了勇气凑了五十块钱买了一套,读了几本。如今大部分的书都还在我手上藏着,还有几本,想必是“遗留”在其他同学手里了。至于老师为什么推荐我们买这套书,我想肯定有出于提升我们知识储备的苦心,但我竟然有一种可恶的想法,至于是不是,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那会钱是由班干收的,钱最终估计还是得交到班主任手上。这也不能怪我吧?学生质疑老师,这不是常有的怪象吗?

  下面就我看过的书,借着仅有的依稀记忆作一个简述,免得以后就真的全部都想不起来,那就真的白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收集了冰心以母爱、自然、童真为主题的小诗,现在我倒还记得其中的一首: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高尔基的《童年》讲述了他童年的苦难,讲得最多的,是和他外祖父的故事;老舍的《骆驼祥子》讲了北京故城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故事:辛苦存钱买车,后来车没了,女人死了,自己也变成行尸走肉般堕落地死去。有趣的是,我和同学们常把“祥”字误认为“样”字,把“祥子”读成“样子”,“骆驼祥子”变成“骆驼样子”,实在是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主人公遇到海难流落到野外的28年荒野生活。这本书还是挺有趣的,讲了主人公很多奇妙危险的境遇以及为了生存所做的各种怪诞艰难的努力;鲁迅的《朝花夕拾》收集了一些回忆性散文,包括我们常在课本或者阅读题看到的,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一开始,我对“朝花夕拾”这个书名很是兴趣,按我的理解,应该是清晨落下的花,傍晚才想起要捡起来,于是鲁迅把之前的回忆写下来;《昆虫记》讲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研究昆虫的不易经历和卓越的学术精神;《培根随笔》记载了作者关于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自我思考;《名人传》和《伊索寓言》并没有坚持看完。这就是我初中阶段的阅读,也算是我目前为止最大的课外读书量吧,可以不知羞耻地称之为目前个人的“读书黄金期”?顺带一笔,小学时用零花钱买过一本寓言书,名字想不起来了,书本也翻不到了。

  而后,印象中我还买了本《拿破仑传》看,深深被这位“小矮人”的伟绩所折服,以至于有种想去凯旋门看看的强烈冲动。但他的结局是凄美的。我时常幻想他从无人岛卷土重来,率领千军万马,杀回法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家对这句话是否十分耳熟。关于这句话,我想提个故事:

  高一的时候有一同学去竞选学生会,在讲演的时候气势十足的说了这句话,还说“不想进学生会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结果,他没有当上“将军”,没有进到学生会。事后经过一番解释才得以“入会”。看来要当“将军”,还得适当收起自己的锋芒。我在这里提到这个同学,并无他意,没有批评挖苦的意思,如果这位同学看到了,一定要体谅我,毕竟咱们也是同经风雨的“战友”。后来,我还在我姐那里淘来了一本言情小说,这也是我迄今为止看完的唯一一部言情小说。大致是关于一个帅气小伙和貌美女孩的校园爱情故事,其中还有半夜翻墙进女生宿舍的情节。至于结局嘛,不也是遗憾分手收场。想起了之前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大学生好像不谈个恋爱就拿不到毕业证书一样”。当然,我不是反对大学谈恋爱,我是支持的。谈个恋爱的确会使人成熟很多,只是认为应该慎重,反对轻浮和冲动。我班主任也是鼓励我们大学谈恋爱的,还常遗憾地说大学没有谈个恋爱是他大学最大的遗憾。说到这里,我又不免提到一件有趣的事:

  得知我谈恋爱后,班主任遇到我时常会关心我的恋爱状况,告诫我要好好恋爱、好好学习,甚至课堂上也直言问我恋爱谈得怎么样。我只是羞涩地低声回道:“还好还好,挺好的。”后来他走访宿舍,我老实交代分手了,他竟然要了一张椅子坐了下来,端着杯开水语重心长地开导我起来,临走时还说了句让我啼笑皆非的话——“走了一晚,总算有点收获了。”我是很尊敬我班主任的,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学者该有的风骨。

  往后进入了高中就没有再读过其他书本了,课本和备考资料书已经让我够呛了,实在没有再看别的书的高贵品格。到了大学,只是零零散散看了些大一时老师推荐的与专业相关的书,例如《论犯罪与刑法》、《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西窗法雨》等,都没有看完,刚开始法学学习,也看不懂。后面备战法考,更是没余力再看了。还有没有遗忘看过的别的书,就真的想不起了。有的话,这些书就真的白读了。现在临近毕业,深感自身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才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境,才有兴趣和动力想要多看些专业书。于是现今虽仍在备考其它,睡前仍尽量看一会其他书,也想逼迫自己养成这个习惯。于是这段时间在看王小波先生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王泽鉴先生的《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但王泽鉴先生书本用词简练古风,加之是专业书,得怀着记忆思考的方法拜读,于是偶尔会有阅读困难、看不下去的时候。后面还准备了一些阅读书目,希望“三分钟热度”的我能“煮熟透”一回。


02 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及写的是什么

  讲了那么多好像不切题的东西,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这次,我为什么有勇气下决心写这篇文章呢?阔别这么久,再次看完一本书,对我而言实属不易,书本很多段落语句的确很惹人喜爱、引人深思。已经荒废许久了,再不动手动笔、写写打打字,就真的脑子生锈、词穷、白读了。这段时间备考状态萎靡,也想搞搞别的东西提提神。那么,我要写点什么呢?想到什么写什么吧。相关的也好,不相关的也罢,只求个痛快、求个酣畅!前面讲了很多不相关的,下面就讲些相关的吧。给大家分享书本里一些有味道有趣有思考的段落句子,倘若自己有不一样的思考体会就谈谈,没谈到,也并非是自己没有体会,只是王小波先生已经讲得很透彻很好了,我再谈点就丢人了。


03 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之所以了解到这本书,是因为在大学语文课本里读到先生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感觉非常有趣,让人大笑之余还能有所反思。后来在朋友宿舍看到先生的三部曲:《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就想着莫不如先看先生这本讲“猪”的书,循序渐进再看其他著作。于是淘宝了这本书,后来看了些许,没能坚持,如今方看完。再次为自己阅读书籍之少而愧疚难当,大学遗憾之一就是大一大二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好好多看几本书,悔恨不已,如今才想要增补下。再说回先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杂文,十分幽默又发人深省,甚是吸引人。同样在大学语文课本我还读过张爱玲小姐的《天才梦》,相比之下于我就没有想要买来阅读的冲动。并不是说张小姐写得不好,但读书这种东西是很主观的,只会对自己有体会、感兴趣的读物有阅读的动力。不感兴趣抑或没体会看不懂、知其言而不知其所言的文章著作就没有阅读的耐性。比如我这篇又臭又长的东西,倘若你不感兴趣,根本就不能坚持看完。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挑挑拣拣,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罢了。 读书是不是真的可以陶冶情操我不敢打包票,但读书能磨炼急躁的性子倒是真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以首篇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名,收集了王小波先生共计五十七篇杂文,谈社会问题、谈文学艺术、谈人生哲理、谈自我经历。先生的文字诙谐幽默、反讽犀利,让人捧腹大笑之余又留有思考的余温。先生的文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口语化,看起来漫不经心,实则富含理性精神。我看过汪曾祺先生的一段文字,其风格与王小波先生颇有几分相似。不像有的人写的东西,文绉绉的,读起来很痛苦。此中我最钟情的还是首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深刻揭露了文革时期社会条条框框对人性的压制,而这只“猪”富有“叛逆”的“革命精神”,不屈服于社会对他的种种设置。比如文章里写到“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我已经四十多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当“将军”固然不容易,当一只“猪”竟也如此艰难,追求自由洒脱,还被“领导”定性为“坏分子”,面对“二十多个人的五四式手枪”。即使在现在的社会,要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谈何容易。我们究竟是选择做一只独立独行的“猪”还是做一个“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做“猪”需要勇气,做“人”需要骨气,人都是活点现象。


04 关于村落文化

  先生谈到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时提到了旧式村落的文化,他说道“在村里没有不透风的墙,你的事别人都知道,别人的事你也知道。”、“在村里,三姑六婆就是土地神,无所不知,又无所不传······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所以简直什么事自己都做不了主。”、“村落文化是一种强制的力量,个人意志不是它的对手。”、“你怎么挣钱,别人不管;但你怎么过日子,大伙就要说话了。”、“把宝贵的财力全用在了婚丧嫁娶这一些事上,生活的意义变成了博取村里人的嫉妒、喝彩,缺少改善生活的动力。”作为一个出身农村的人,我对这种感受深有体会。对于“自我的感受”和“别人的眼光”,农村人往往更看重后者,特别是老一辈的人。我们总是成为“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对象,人活着似乎就是为了结婚生子,把一堆孩子拉扯大,三餐温饱,求个安稳居定。老一辈的人简直对村里的事无所不知,谁家媳妇生了娃、谁家儿子在哪里干什么活、哪家昨晚丢了鸡鸭······通通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也成为他们餐前桌后的谈资。在他们眼里,我们年轻一辈的追求大多是没有道理的、是不可理喻的。不结婚、冒险闯荡就是不务正业、不孝顺、不懂事。他们不能理解我们的精神追求,在他们眼里,吃饱喝足、安居乐业就是精神。我们必须承认两代人之间有价值差异,有不可消除的隔阂。随着社会的发展,难以否定有开明、“潮流”的老一辈能理解和支持我们,但这毕竟是少数的,村子越偏僻,开化的程度就越有限。


05 辩失败

  先生认为失败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二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而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先生关于失败和胜利的理解我是十分赞同的,也是我所看过的解释里最好的。失败并不能以实际的结果得失为依据,而在于有无斗争的勇气、是否向限度缴械投降,只要坚持斗争到最后,哪怕中弹倒地死亡,那也是胜利了。可能这就是古今以来文人义士的斗争信念。我想起了电影《苏丹》里的一句台词“大家都认为胜利的人才是英雄,而我觉得输过的人才是真英雄,因为只有输过才明白胜利的意义”。


06 说真情

  先生在《我的师承》里写到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开头的一段: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是多么深情的告白,一段小小的文字直击我的内心。如果有人跟我讲这样的话,我丝毫不会怀疑她的真心,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的人,你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她的真心呢?外貌是吸引人的第一眼,而内涵却是检验真情的最终标准。一个真心欣赏喜欢你性格、接受你的经历和过去、体察你的痛苦和酸楚的人,才是真正适合爱你的人,才有长久的可能。懂你的低谷,才能分享你的辉煌。我有一朋友单身许久,我建议他先从改变穿着开始,他立马回应道不需要,“能接受我现在的样子的人才是真的喜欢我的人。”我顿时不知反驳,他说得实在有理。虽说“始于外表,钟于才华”,但对待爱情不像对待其他事物,在职场和日常交际中,适当的穿衣诚然有助于人际发展和机会把握(先生讲到自己的看法:假如有一位妇女修饰得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是很高兴的。),但在爱情面前,还是纯粹点做真实的自我为真道,勉强自己做出的改变对感情维持不了多久。试问在真情面前我们都不能肆无忌惮做真实的自己,我们还能在谁的面前做自己呢?再给大家分享一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里面住着一个不可能的人,这个人在你的青春里出现了一阵子,却在你生命里逗留了一辈子。不论是关于什么,我对这种直击内心的优美细腻或者饱含哲理、极富思辨精神的句子段落毫无抵抗力,深深折服并习惯性复制或者摘抄下来。但最终记住的,也没有多少。


07 讲先生

  王小波先生这种专注于写作,把创作视为终生事业的学者、作家,我是最为佩服和尊重的。他们不追求物质的富裕和权力的强大。有的,只是对学术研究的不知满足。这种学者精神风骨,我最为羡慕和钦佩。先生自己也说道“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敬重、喜欢我的班主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教我的刘老师也是如此。我把他们归为王小波先生这类纯粹的学者。老师教学认真,专注学术研究,这与如今许多高校老师只关心职称,揽私活,不注重课堂教学的现状相比,显得弥足珍贵。王泽鉴先生在其著作《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里也提到当时台湾高校的教学现状――“教授评阅试卷后,发给学生,指明应予改正之处的,更属罕见。学生‘意外’得高分而惊喜者有之,因分数不如预期而‘错愕’者,亦甚常见。”现今许多高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现状,我也试过“惊喜”,也试过“错愕”。

  对于文学创作,我始终怀着敬畏的态度。我实在没有能力写出像先生这等作家、学者的作品,就连成为一个不入流的作家、学者的资质估计都没有。庆幸的是我没有过于强烈的作家梦、学者梦,我只是写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偶尔能写出一两篇能让人赞赏的文章或者诗歌,就很满足了。我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造诣高低、好坏也不懂判定。于我而言,能真实写出自己经历感受,能把道理说清楚,能引起我的同感和思考的,就是好文,就是优秀。贵在真实嘛!对于王小波先生那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艰辛,我是难以体会的,但依然热爱学术,坚持真我,不得不让人折服。或许,先生也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08 结尾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味道有哲理的句子,值得我们细嚼品读,我水平有限,憋不出太多东西就不过于谈论了,以免曲解先生原意,误导别人。仅留几句,供大家欣赏,当然得结合文章整体内容方窥得真义:

1.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自己知道就好。

2.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给她罪受。但是在传统社会里的女人都得这么熬。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女人也变得和过去的婆婆一样刁。

3.这种故事发生的场景,总是一个幽闭的地方,人们在那里浪费着生命。

4.照我看来,任何一个文明都该容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解毒剂,可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

5.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生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

6.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处死一个人,还给他申辩与忏悔的机会,而道德作家宣布一个人的死刑,则往往不容他申辩,只是剥夺他一切优点,夸大一切缺点,把他置于禽兽不如的地位。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痛快地写完自己想写的,实在酣畅舒服!最后,我要说,我和王小波先生一样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小波和他“特立独行的猪”——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xg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