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会产生情绪。它相当于人的底层操作系统,会决定你的行为。每个人都事件的看法和认知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就不相同。有时候因消极的情绪,付出的代价是惨重。
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三年级研究生陶崇园从宿舍楼顶坠落。在警方侦察后排除他杀,不予立案。事后其家属在网上发文称,陶崇园是因导师王攀“长期精神压迫致死”。一时间,引发公众舆论。
有网友认为王攀不配为师长,老师是授业传道的;王攀的行为简直为教师这个职业抹黑。也有认为学校该为此事件负责,学校在用人的考核上面存在漏洞,以致于教师队伍中存在王攀这种道貌暗然的老师。另有一部分网友认为陶崇园抗挫折能力太低了,对自己和家人极度不负责任。
人说常说发生问题,先要从自身查找原因。陶崇园选择跳楼,就是消极情绪决定了他的行为。陶崇园的家属说,他事发前曾向家人抱怨导师对他各种控制,令他困扰。他的家人对于他的负面情绪,选择了“不闻不问,过阵子就好了。”
如果陶崇园的家人看过《安抚孩子的艺术》,能够及时并有效的对他进行疏导,那么他还会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0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抚孩子的艺术》是本工具书。作者首创通过想象力练习和讲故事的方式,来给孩子传递积极的信息。家长可以通过此方式安抚孩子,让孩子从中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收获自控力、耐挫力以及自我安抚的能力,从而积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本书自一出版后,在法国亚马逊收获众多读者的五星好评。有读者留言,说她虽然她学没有学完,但是作者书中的建议非常好。她经常采用书中教授的方法与孩子讲故事,他6岁的儿子更加开朗了。她可以和儿子一起讨论里面的场景和任务,让她和儿子有令人愉快的交流。
本书的作者丽兹·巴多里,是法国知名的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专家、催眠治疗师、国际讲师和培训师。她有着20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专门针对5-11岁的儿童进行心理诊疗。著有多本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书。同时,也是法国杂志《我的心理学》、《为人父母》的撰稿人。
书中介绍了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15个问题,并采用15个隐喻故事和想象力练习来解决。同时,教会家长如何正确的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更加自信和强大,在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与波折时更加坚定和从容。
15种常见的问题,如:孩子怕黑、怕怪物、孩子不自信、孩子尿床、孩子软弱、焦虑、爱生气、什么都想做好(完美主义)、嫉妒、爱说谎、被人嘲笑、易堵气、有分离焦虑等。这里将介绍两个常见的问题。
02
第一,孩子软弱的问题
公园沙池向来都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经常拿着小桶和小铲子在里面玩耍。细心的父母就会发现,有些孩子被其他孩子拿走了桶或是铲子时,不喊也不叫。默默等待着“小偷”能还回来。或是委屈的看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期望他们能帮忙拿回来。
到了孩子幼儿园时,如果他还没有改变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那么他将习惯忍受。当这种习惯变得根深蒂固时,孩子会任人随意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也逐步形成,孩子终将变成一个“大受气包”。
一次与朋友聊天时,朋友说到女儿依依在幼儿园时期经常被人欺负。她的东西经常被其他小朋友拿走,而依依也不会跟老师说。在回家时才会跟她讲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朋友认为孩子还小都不懂事,让依依离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小朋友远些。这些情况在孩子再大些时应该不会出现了。所以,也没有太在意。结果到了小学,这种情况还在发生。她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决定好好跟依依谈谈。
朋友的女儿正对应了孩子的软弱问题,对于其他小朋友的欺负选择忍受。对于小朋友拿走她的东西时,还是忍受。到了小学,已经习惯去忍受了。
针对于孩子软弱的问题,书中的建议是告诉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说“不”。如果一种情况的发生让孩子感到不快时,那他就应该拒绝,使自己的行动和感受达成一致。
如何帮助孩子搞定情绪呢?
首先,书中建议和引导孩子进行想象力练习,让孩子的潜意识中能有个他喜欢的正面人物,如:精灵、小仙女、魔法师等(孩子最先想到的形象)。这样一来,当孩子遭受到欺负,本能感到应该及时阻止对方时,他将摆脱羞怯与畏惧,大胆地与心中的形象进行对话,获得形象的支持与力量,从而阻止欺凌发生。
其次,就是家长可以借助故事来帮助孩子战胜软弱。在讲故事时,需要家长和孩子都处于极度的放松状态下进行。在编故事时,素材来源就是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但要隐喻,即故事的主人翁的原形是孩子,故事情节就是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结尾必须时积极主动的,主人翁克服了种种困难。让孩子与故事产生共鸣感和代入感,从故事中获得自信。
03
第二种,孩子爱撒谎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大部分的孩子都会用撒谎来掩盖现实。爱撒谎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吗?不是的。判断一个孩子的品行问题,不能以撒谎来评判,还要看谎言的内容和频率。
一般在4岁之前,孩子不会撒谎。到了4-5岁左右,随着语言功能的不断完善,孩子逐步发现不说出全部事实的乐趣。从而开始了“这不是我干的”阶段。对于常见的谎言,背后主要的缘由可以分为:
A、为了脱罪
大多时候,谎言是为了掩盖失误。如:打碎了一只碗、弄断了妈妈的新口红、偷吃了放在盘子里的糖果等。当父母问“这是谁干的?”他们会回答不知道,或是说其他人干的,反正那个人不是他。
这种行为说明,孩子已经能够分辨好坏,他感觉到自己有错。不想被惩罚所以耍了个花招。这时,对于家长而言,只需要告诉孩子你没有并他蒙蔽。同时,给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撒谎,自己做错了事,首要的是去坦诚并道歉,让孩子明确规则。这样孩子才会知道哪些规则必须遵守。
B、为了让自己受到重视
孩子有时候会借助谎言来获取更多的尊重和爱。如:小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谈论自己今天干什么了,得到了什么;以此来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关注。得到的方式是不会说的,因为或许那就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帮忙得到的。
C、为了掩盖残酷的现实
书中提到的案例,一个小女孩通过谎言编造出与自己真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作者在妇幼保健中心认识的。小姑娘和母亲、两个弟弟住在环境非常差的小旅馆,她感到非常的羞耻。她为了能找到和留住朋友,就告诉朋友她住在一处美丽宽敞的公寓,生活很优越。她目前不能邀请他们去玩,因为房子在装修。
D、为了包庇亲近的人
因为这个说谎的孩子,大多都是父母离异造成的。
要么是父母中的一方,告诉孩子不要说出真相。要么是孩子认为有些事情不能说出来,因为可能会伤害到父母。伤害到父母,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当父母发生争吵或闹离婚时,孩子就有可能会用谎言来让父母重归于好。
表弟的儿子洋洋是个聪明惹人爱的小家伙,因表弟和弟妹正闹离婚,表弟就告诉洋洋说不准他见妈妈。洋洋想妈妈了,就打电话给妈妈说要见她。弟妹去幼儿园等他放学,并和他一起玩了会儿。这天是爷爷接的洋洋回家。回到家后,表弟问洋洋是不是见妈妈了?洋洋告诉爸爸没见,放学爷爷就送他回家了。
对于发现孩子撒谎,大多数的父母可能会这样处理:轻者批评,重者体罚。让孩子知道痛了,涨记性了,下次也就不会再犯了。但,这样及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发现孩子撒谎,书中建议的处理方式是:
首先,要告诉孩子,他的谎言并没有骗到你。你知道他撒谎了。此时给孩子讲道理,减轻他的负罪感。重申他必须遵守的规则。在你讲话时注意语气和眼神的表达,使孩子更好的接受信息。避免使用审问的语气来跟孩子交谈,让他主动讲出真相并道歉。要让孩子明白,说出真相才是最好的选择。
再者,不要给孩子贴上“骗子”的标签,不要总怀疑孩子会撒谎。不要将孩子一次撒谎就闹得大家都知道。你相信孩子爱撒谎,给孩子贴上骗子的标签,他以后有可能真的成为骗子。
其次,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们是他的榜样。
国家规定1米2以下的儿童可以享受免票待遇。不管是乘座交通工具,还是景点。只要孩子满足要求均可享受免票待遇。于是,有些家长在买票时故意让孩子稍微屈腿,以达到逃票的目的。家长的这种行为会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他也可以通过骗人来达到目的,而不被惩罚。
为了帮助孩子摆脱撒谎的负罪感,以及让孩子说出真相。书中仍然采用的是想象力练习和讲故事。具体的方法如下:
建议孩子想象一个“装满谎言的口袋”。帮助孩子对口袋进行想象:“这是一个大口袋,还是小口袋?口袋装满了吗?沉吗?”告诉孩子只有他自己能感受口袋的重量。他是将它挎在肩膀上,还是背在背上,还是用手拿着?让孩子将他的想象告诉你。
然后引导孩子将他认为最沉最重的谎言从口袋中拿出来。告诉孩子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谎言是关于什么的,每个谎言都有自己的形状和颜色。如果孩子愿意,可以让他描述他看到或是感受到的东西。
如果孩子不能感受到谎言像什么,告诉他没有关系。因为他身体里有个部分知道已经从口袋中把谎言拿走了。
想象力练习和讲故事,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想象力练习就像是催眠,激发孩子的潜意识。通过潜意识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正视情绪,从而达到练习目的。讲故事,就是让家长以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为素材,编造出适合孩子的故事。能让家长能掌握安抚技能,帮助孩子积极的面对问题,建立自信心。
社会是残酷现实的,我们无法为孩子打造一个温室。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我们能做的就是教会孩子正面面对,教会孩子自我安抚的技能。而《安抚的艺术》正是一本安抚技能工具书,值得大家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