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微读里蹦跶出一本书,是基于我的阅读习惯推荐的。
随手点开一看,一句:好家伙!脱口而出啊!余华,苏童,麦家等文学巨匠重磅推荐!
而诸位大家们说这是一本:划时代颠覆性的作品!华语文坛从未出现过的版本!一本阅读后,打开你身上每根汗毛的感官!
这评论,还基于我的阅读习惯推荐!微读还真是对我评论蛮高的哦!
看!必须立刻看!
哦,对了,这书叫《刚刚》
我承认,我没看完!是我为数不多的弃书之一。
我手机有个app叫网易云音乐。听音乐的乐趣远没有看评论的乐趣大的一个app!这本书的作者,我猜也是网易云音乐的爱好者。应该是其中的翘楚吧!毕竟那里的评论都是改天换地,颠覆世界,使人类精神冲向太空的华彩乐章的那种!
这本《刚刚》绝对就是一部跨时代的,独一无二的,比网易云音乐更云音乐的作品!论理这样的好作品,评分体系也应该是颠覆性才能匹配得上,可惜没有负分评价体系,只有正分评价体系。如果有负分评价的话,这部划时代的作品绝对完全有水平、不容置疑的值得负分一百分这样的评价。以表示我对作者极大的敬意和尊重。
毕竟这样的书如果会导致华语文学的版图因此而改变的话,那大家就真的不用看任何一本书了!
这种书,说它是散文都对不起形散神聚这四个字。而书名也起的不对!
应该是称之为《我想到了一个感觉很屌的词所以瞎编出了四十块钱的字想给这帮文盲读者看看我颠覆了文坛》
因为这本书真的毫无可取之处!
如果余华真的推荐了这本书,那我会把《活着》《兄弟》还有《许三观卖血记》等书籍完全从我的书架里删除。
但如果余华真的没有推荐这本书
那我会把上述的那些书,还有我不太待见的《第七日》都保留在我的书架上。
跳跃的词语堆叠,刻意为之的意象。让人不得要领的内容。我一度对微读给我推荐这本书产生了质疑!觉得微读对我的文学修养是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不知道作者是否很喜欢“最是人间奈保尔”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主题是名词“这条街”及与此街有关联的人,这名词是一望而知。内容更是围绕着这条街!
而“刚刚”,一个时间副词,比街这种词汇甚而更显神秘。多好一题材啊!创意够牛!但内容实则却是散乱无章的。你可以说一句话就是一个完整的场景、完整的微型小说,那你可以去创作一图一文的疗愈模式啊!但放在整个篇目中,玩命用刚刚连句子,就像是九宫格一样的填字游戏,这样很高明,很有意思吗?
当然,你可以说这无数的发生的确都同时出现于刚刚那一须臾,我不反对,但作为小说,你是在侮辱大家的阅读品味吗?
我特意去百度了这位首次听闻的作者,发现他竟是读客总经理,那么就很可以理解封面和腰封的文案了
彩虹屁能不甜吗?营销能不好吗?此书编辑、设计、排版……升职加薪,指日可待了。
我能理解作者个人写作的满足,这本书并不能算小说,也不能算散文或者诗歌。它似乎是一种需要得以肯定的极端,套用前几日微博上看到的内容:为了独特而独特,走向极端是一种肤浅,甚至是另一种有欺骗性的平庸。
在我阅读的作品中,意象通常是为剧情或者情感服务的,(看不懂这句话?请参考《怎样阅读一本文学书这本书)它遵循着大体上的和谐与统一。而本书的意象之破碎,剧情之凌乱(如果有剧情的话),让我读完依旧没有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而看到的是炫技式的满足,以及对每个细节莫名的刻画。特别是某一节将“刘按”和“王维”做上下文,更能体会这样的感觉。
我说说,您听听:从未看过一本这么大吹特吹,而评分应该为负分的书籍。所谓众多名家推荐的话语真的大可不必相信。因为租赁这事儿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发生。也真的能够发生。
毕竟人民币,大家都爱!
出版的书尚且如此。遑论那些未出版,又高声疾呼的呢?自媒体的年代里,文学越发可笑。贾浅浅可以叫诗人。路人也可以叫作家的。所以别迷信出书的就都有水平。每年出的新书不计其数。真有水平的,不过了了。路遥的年代早就过去了。现在出书,是人民币的玩家!
顶着作家头衔的人,让人早就尊敬不起来了。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文学的变革吧。否则我们这些路人也没有平台在这里“大放厥词”。惹人笑话了。
埋头做个鸵鸟也不见得是个坏事。至少眼不见为净,毕竟很多字看了碍眼,又膈应。您白话您的,我们看见了恶心两天。看不见,其实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