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心里躁躁的,持续了一上午!
猜,
应该是在跟一个与自己不在同一世界的外星球人聊天(工作)!
还是要把他带到我的世界!
但,
我真的需要把他带到我的世界吗?
并不,
我们只需要手牵手,或线连线,达到第三世界!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我没必要为他的不懂我的语言而懊恼烦躁,尽管我要为他能理解而付出更多的语言!
我和你,面对面,但目标在我左手边,在你右手边,所以我们要盯着的不是彼此,而是我左手边,你右手边的目标。
就像男人是火星,女人是水星,两者在一起不是要把火星变水星,也不是要把水星变火星,而是两者皆可抛(哈哈哈),而是两者想法子和谐共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61635/ee9a208ad1a5ddcf.jpg)
自己开解过自己以后,再沟通,自己就把脾气收敛了一些,情绪控制了些,因为我对这件事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根据心理学中认知疗法——ABC认知模型,A是事件的发生,B是你对事件的思考和认知,C是你的反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61635/5563f217d64d801c.jpg)
一开始我对跟他对话的烦躁,是因为她对事情的理解和接受度比较低(A),而我在看到这个情况之后,我抱着“他应该可以理解我的话”“我说的很清楚了”这种心态(B),所以,我才会对跟他对话感受到烦躁的情绪(C)。
就像美国真正的心理学大师,他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创建者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书中关于“关于B——你为什么会被牵着鼻子走 ”的解释——你的情绪是被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引起的。
一是恐怖化的思维方式
害怕失败,把事件的影响无限扩大,我们在想万一怎么样,那怎么办。在接任务前在紧张,万一我做不好怎么办?领导会不会讨厌我?其他人会不会嘲笑我?
二是合理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就是觉得什么都合理,对于不道德或不得体的行为也可以进行合理化,欺骗自己接受这种行为,简单地说就是逆来顺受。
典型的思维是:谁会关心?那又怎样?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无所谓的。比如,认为原生家庭中一些不好的事造成了我现在这个样子,就算我努力也改变不了。比如:父亲是酒鬼,或者父母老吵架,以此为借口,自己只做旁观而不求改变。
三是应该化的思维方式。
就是“我必须……”,“我一定……”,“我非……不可”……,或者“你应该……”,“你必须……”。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你看,我多自以为是)我们在小时候就听惯了的,爸妈会说“你要听话”,“你应该对对弟弟好一点”,“你进门应该先换鞋”等等。
而我们受此影响,接受了这些“应该”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很多事都应该做到”,对自己严苛。从而对别人也产生了“你应该”的严格要求。
就像我认为,“他应该有起码得理解能力”,“他应该能理解我说的话”。
“应该”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61635/d424dfb1580980f0.jpg)
有些时候认知在“欺骗”我们,应对这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采用《第3选择》,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
或者按照《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书中所述,建立起第四种思维模式的习惯——“更好的选择”。具体有4个步骤:
1,反思自己的C(感觉和行为):我的感觉和行为是不是合适?
2,认真审视自己的B是怎么把自己弄成了C的样子(过分的焦虑、愤怒、抑郁、内疚)。
(a)关于自己;
(b)关于他人;
(c)关于这种情形。
3,如何反击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4,用什么样的更好选择来替代非理性思维?
用“我想要……”;“我喜欢……”,如果……就更好了”。
在不断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抓手是“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C),思考引起情绪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会被引起情绪(B),在知道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之后,会很容易打开自己的思维,找到更有利于自己的“更好的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61635/0f2c22b1f9b38cd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