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草木清欢》一书作者的自序,原创小山草木君。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喜欢草木的朋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44972/83f8a262310544a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44972/5a3557a5547f7eeb.jpeg)
经常分享草木之美,得到不少共情,也遇到不少误会。
最大的误会,是不少人以为我天天在刷山。在公众号后台或评论区,经常看到类似留言:“很羡慕你经常刷山,我也很喜欢草木,但却没时间去山野。”
其实,我的大事小情,一点也不比大家少。一个月能去一次山野,那就是我最大的奢望了。也许是我的业余时间相对聚焦,我的草木之爱相对持久,我的草木分享相对频繁,故给了大家一个标签化的印象。
关于草木与山野之间的关系,我始终信奉并持续践行着这样一个理念:“心有草木,到处自然。”
草木是自然精华,草木无处不在。山野虽不能常去,但只要有一颗草木之心,随时随地可以观察草木的荣枯变化,随时随地可以感知物候的四季变迁,触目即是山野,到处都是花园,虽然身在红尘,心早就在旷野了。因为草木,我们四时与自然同在,我们的心灵也就无比自在和怡然了。
这本书所呈现给大家的,正是这样的一些观察、感悟和欣悦。家门口一棵朱砂梅,眼见着其花盛叶繁,梅子青黄,便有了“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之感;悠园虽小,菜花与野花斗艳,蛞蝓和蜂蝶齐来,其中之趣与囧,想来便嘴角含笑;小区的染井吉野一时如雪,鄞州公园的大花金鸡菊满地金黄,花开时节令人着迷;天童寺的夹道古松,漯河沙澧公园的连片杏花,深圳深南大道边的鸡蛋花,吉隆坡街头的炮弹树,烟台随处可见的冬青卫矛,木渎古镇河边的紫堇,北京春天的热闹非凡,杭州雪日的银装素裹......不论在家还是外出,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因为旧雨新知的草木朋友,到处可乐,无时不乐。
那么,何为草木之心呢?《传习录》一段著名公案为此作了最好说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哲学史上一段非常精彩而且美好的对话。这位朋友就如同《金刚经》里的须菩提尊者,代表大众提出了普遍性的问题,引出阳明先生关于心与物与事之间的精妙阐发。
阳明先生一生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磨练,就是希望我们用这颗无善无恶之心,去照鉴万事万物万理,从而不断为善去恶,达到我们每个人心中所期望的理想境界。
从先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万物,若不与“我”这颗心感通,于“我”而言,那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说,我的这颗“心”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它照向哪个方向哪个领域,此一方向、领域便不在我的“心”外,若愿与力同向,事物就会发生积极而意义的变化。这颗“心”扩充到我们与草木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
人类是被草木滋养的自然之子,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心灵故乡。故我所理解的草木之心,就是人类心灵深处原本就存在的对草木的欢喜之心、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这份情感,是我们打开草木世界的万能钥匙,是我们在草木世界乐此不疲的不竭动力。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故心之所念,目之所及,书之所读,口之所言,无处不见草木,无时不及草木,久则有感,感而遂通,通则有悟,悟则有喜,喜则不计苦累,爱之弥坚。
我们和草木及整个大自然,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对草木的欢喜之心,理应包括我们对其生命之美的赞叹,对其智慧之美的敬佩,对其气质之美的欣悦,对其文化之美的共鸣,更应包括我们对一切危及草木本身、生态系统安全之行为的不满、愤怒和反对。
进而言之,从欢喜草木出发,我们学会了理解不同生命之间的互相依存与共融共生,从而更加敬畏、爱护我们这个已经伤痕累累的星球,这不仅仅是为了草木,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如果这本小书能够助力更多的朋友点亮那颗寂然不动的草木之心,让更多朋友身边的一草一木“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那便是我们最快乐和期待的事情了。 小山
2020年10月18日于延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