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高祖:刘邦
我们后人评价历史人物最大的问题就是自高自大。因为我们开了上帝视角,在上帝眼里,自然全都是傻x,可是我们看看我们自己呢?现实生活中连个县长我们都难见,我们不过是屁民一个,却开了上帝视角来评价王侯将相,所以要慎言。
提到汉高帝刘邦的功业,整个中国历史,三代以下,唯汉与明可并驾齐驱。
要说汉太祖高皇帝无能,你真应该去问问淮阴侯韩信。韩信一时名将,是项羽、刘邦之间的胜负手,不唯当时,千载之后,论名将依然绕不开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刘邦夺下关中大本营,后来又“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蒯通语)最后亲自统帅数十万人马在垓下击杀西楚霸王项羽,汉得天下,韩信居功至伟,就彷佛当年一路从东北打到岭南的四野一般,如此人物,不可谓无能吧?然而你翻一翻史书就会发现,刘邦对付韩信就像对付一个小孩子一样简直是轻轻松松到令人发指。
在荥阳,刘邦被楚军围的束手无策,只能靠纪信伪装成自己出降才能借机逃脱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
好不容易逃出荥阳,又在成皋被围。
项羽已破走彭越,闻汉王复军成皋,乃复引兵西,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
逃跑小能手刘邦继续从成皋逃出去,结果又成了光杆司令,“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但是就剩下两个人,他就敢“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一个光杆司令就深入韩信大本营,在韩信的地盘夺了韩信的军权,韩信还只能乖乖听话。你如果是韩信,乱世之中军队就是你的身家性命,你肯定安插亲信、好生掌管,谁夺你军队你就砍谁,可是不世出的名将韩信,就这么乖乖地交出了赵代之地的数十万军队,刘邦靠着这批夺来的军队才能续命成功,“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重点是韩信上了一次当之后,居然一模一样又上了第二次当。垓下之围刚刚击败项羽,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然后就把韩信从他根基深厚的齐国改封到了楚国,而韩信,依然束手无策,乖乖地迁到了楚国去。
“驰入壁,夺其军”,史书上只是轻描淡写两句话,不知当时又是如何的惊心动魄!要知道楚汉战争以来,刘邦在正面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对峙,韩信则率领另一支军队横渡黄河,在魏、赵、代、燕、齐长时间与刘邦脱离单独作战,可是无论韩信是在赵国还是在齐国,刘邦要夺下韩信的权力,就只要简简单单地“驰入壁,夺其军”,简直是如提童稚,这背后的准备工作以及临机决断的能力,想来真是令人细思恐极。
对于这两次夺韩信军,王夫之曾经议论道——
韩信下魏破代而汉王收其兵,与张耳破赵而汉王又夺其兵,何以使信帖然听命而抑不解体以颺去哉?此汉王之所以不可及也。制之者气也,非徒气也,其措置予夺之审有以大服之也。结之者情也,非徒情也,无所偏任,无所听荧,可使信坦然见其心也。吾之所为,无不可使信知之矣。信固知己之终为汉王倚任而不在军之去留也,故其视军之属汉也无以异于己。无疑无怨,何所靳而生其忮惎乎?假使夺信军而授之他人,假使疑信之反而夺共军以防之,项王一印之刓而信叛,三军之重,岂徒一印之予夺乎! 汉王甫破项羽,还至定陶,即驰夺韩信军,天下自此宁矣。大敌已平,信且拥彊兵也何为?故无所挟以为名而抗不听命,既夺之后,弗能怨也。如姑缓之,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据,信兵不可夺矣。夺之速而安,以奠宗社,以息父老子弟,以敛天地之杀机,而持征伐之权于一王,乃以顺天休命,而人得以生。
这就是说,天下未定前的两次夺军,刘邦对于韩信,那就是阳谋,你韩信本来是个犯法将死的小兵,我提拔你为大将,给了你舞台,让你单独领军,现在我遇难,拿回自己的军队,天经地义,坦坦荡荡,而且你韩信也知道,这军队在我手里和在你手里,本来也没有两样,该用你的我还是会用你,跟你有没有军队毫无关系,所以韩信即使被夺军也毫无怨言。
而消灭项羽后,刘邦和韩信已经因为韩信自立齐王的事件有了嫌隙,这一次夺军则是刘邦准确地抓到了最后一次机会。因为这时刚刚消灭项羽,大敌既然已平,韩信你还想拥强兵干什么?韩信没有名头继续拥兵自重、抗命不遵,被刘邦拿大义压住了。假如说稍微晚了一步,没有在消灭项羽之后就马上夺了韩信的军队,那么等到以后天下稍微有了一点小乱子,到时候韩信养寇自重、拥兵有名,刘邦也就夺不掉他的兵了,天下也就会陷入长久的割据战乱不可停止,这个结果我们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发展看出来。
当然韩信的一生这还没完,我们可怜的韩信就算到了楚国,还是逃不出刘邦的手心。“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
真是倒霉,都被迁到了楚国还是不得安生。当刘邦询问诸将意见时,这帮老粗信口开河说韩信算什么东西,发兵把他抓到长安坑杀就是了。我们的皇帝陛下久久地默然无言,因为他知道,论打仗,他肯定打不过韩信。于是用陈平的计策,假装到云梦泽去游玩,云梦泽,是楚国的地盘,天子驾临楚国,楚王韩信就要出迎。韩信此时已然感觉到了不安,可是他的反应却是“自疑惧,不知所为”,韩信可真是被刘邦整怕了。有人跟他说你收留从前项羽的将领钟离昧让皇上不高兴,你把他斩了,皇上一开心,就没事了。于是傻呵呵的韩信就提着钟离昧的脑袋去见刘邦,“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就这样,我们的韩信又被皇帝陛下玩了一道,依然是毫无反抗之能,乖乖地从一方诸侯楚王降为淮阴侯,被皇帝抓到了长安。
但是韩信的一生还没有终结,在长安的时候,他“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一次去樊哙家,樊哙还是敬重他从前的王爵和功劳,跟他说话都自称臣,觉得韩信来一次自己家真是让自家蓬荜生辉,离开樊哙家时,他还自嘲说我这辈子居然到了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后来便有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即使在这种时候,韩信的心气依然是那么高。
于是便有了未央宫之变,被刘邦玩弄了一生的韩信,没有在天下大乱的时候造反,居然在海内一统的时候谋逆。陈豨叛乱,高帝出征讨伐,韩信想按照他之前和陈豨的约定借机作乱,被吕后知道了。吕后和丞相萧何谋划,派了个人假装从皇帝那里回报说已经获胜杀了陈豨,群臣朝贺,韩信以生病为由不想去,萧何骗他说虽然有病,还是勉强去贺一贺(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让他成为汉军大将,最后又是萧何骗他去死),于是傻呵呵的韩信又乖乖地进了皇宫。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韩信一生打仗没输过,可是他不仅斗不过刘邦,甚至连刘邦的老婆都斗不过!然而你不能说韩信蠢,而只能说刘邦太厉害,连老婆都那么厉害。
汉初有三大名将功劳相仿,韩信、彭越、英布,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和韩信一样被刘邦和他老婆一起坑死的名将彭越——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
“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彭越此人,楚汉相争的时候率军在项羽后方折腾得鸡飞狗跳,每次项羽亲自去打他他又跑得无影无踪,项羽一回前线他又在后方闹,这个人别的不说,警觉性和逃命能力可谓一流,然而面对刘邦,彭越一样毫无反抗之能。
刘邦本来想饶彭越一命,把他发配到蜀地去。
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结果这彭越倒霉,发配的路上,刚好遇到了从长安过来洛阳见驾的吕后,这彭越拉着吕后的手,哭得可惨了,说冤枉啊!我没罪!希望吕后求情,让他回到故乡昌邑。吕后摸着彭宝宝的头说宝宝乖,不要哭,妈妈给你糖吃,满口答应了下来,到了洛阳——
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就这样连命也丢了。 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英布等等等,这些人,各个都是人中之杰,但是他们面对刘邦,不想造反的各个俯首称臣,造了反的毫无还手之力,刘邦没能力,谁有能力?
二,明太祖:朱元璋
作为统一海内、国祚三百年的大明开国皇帝,我们翻一翻整个中国历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整整两千年,只有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九个朝代真正统一了中国,而这九个朝代里,只有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统一中国的历史超过了百年,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历史只有汉高帝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父子捆绑、宋太祖赵匡胤、清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朝人物捆绑才有资格和你们的穿越对象比一比。然而汉光武帝二代创业,唐高祖父子累世公侯,创业难度不够,宋朝没有收复燕云加上靖康之难国祚腰斩,功业不够,清朝入关则是浑水摸鱼,而且功劳分散,没有代表性人物。
所以中国历史上,能和明太祖朱元璋相提并论的人物,只有汉高帝刘邦。同样是屌丝创业、最底层起家,却统一中国、开创恢弘大业,并且不是昙花一现,他们的子孙后代享国祚数百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功劳还无可争议,就像今朝所谓毛泽东思想一样,同时代不会有第二个人敢把自己的名字和他的名字相提并论。
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机构设置多有不同,但县衙的布局是差不多的,都有大门、戒石、鼓楼、二门这些结构,但在明朝却在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此土地祠切不可晚上去看,着实吓人。
这个土地祠是干什么用的呢?不要吃惊,这个地方是剥皮用的,剥的就是人皮。朱元璋命令官员贪污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这个稻草人不是用来吓唬鸟的,而是用来威慑贪官的。
然而在这些令人生畏的死亡艺术前,官员们仍然前“腐”后继,活像一群敢死队,成群结队地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
自明朝开国以后,贪污不断,朱元璋杀不尽杀,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在当时当官未必是件好事,能平平安安地活到退休就已经很不错了,是完全可以自豪一把的。明史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什么仪式呢?穿戴整齐,抱抱老婆孩子,交代清楚谁还欠我多少债、我的私房钱藏在床底之类的后事,然后诀别而去,老婆孩子就在背后哭,除了人还是活的,和开追悼会没什么区别。散朝的时候,老婆孩子在家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大肆庆祝一番,庆祝的内容是今天我又活了一天。
这些并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历史景象,在不知明日祸福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官我也不做了,回家总行了吧。哼哼,没有那么容易。“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诽谤朝廷,这又是一条重罪。于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正是“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总能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明朝的官员们在这个矛盾上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他们想出了一个很绝的方法——装疯。在洪武年间的朝廷里,好好的一个人突然间得了精神病是常见的,具体表现为痴呆、神情木然、披头散发、见到人就叫爹、拿着菜刀四处和人打招呼等,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多活两年。话说回来,这招也是不错的,而且当时也没有精神鉴定这一招,只要你能下血本,多恶心的事都做得出来,就一定能够成功。
下面我们就举一个成功者的例那装疯意志可真是坚强。这个倒霉(或者是幸运)的人叫袁凯,是监察御史,有一次朱元璋派了个工作给他,把处决人犯的名单交给太子朱标。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工作,但袁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命运就这样改变了。他把名单交给太子,太子看到名单上人太多,主张从宽处理,可问题是他并没有自己去找老爹说这句话,而是转告袁凯,让他去告诉朱元璋自己的意见。袁凯心想,去就去吧,见了朱元璋,老实地把太子的话原样说了一遍,完后叩个头,准备走人。谁知就在此时,朱元璋问他:“太子意见和我相反啊,你看谁说得对呢?”见鬼了,你们父子俩的事情,是我一个小官能掺和的吗?
袁凯左右为难,没有办法,想出了回答的话:“皇上也没错,太子也没错,皇上杀人是维持法纪,太子放人是发善心。”太难为袁凯了。
谁知朱元璋听后大怒,当面斥责袁凯狡猾,不说真话,然后把他赶了出去。袁凯回家后越想越怕,下了决心装疯。
第二天,他就不上朝了,让家里人传话说自己已经疯了。朱元璋果然不信,派人到他家打探,派去的这个人也不是空手来的,还拿了一件木工钻,传朱元璋的话,疯子是不怕疼的,就看看你是真疯还是假疯。于是便用木工钻去扎袁凯。袁凯不愧是装疯高手,发扬了关云长刮骨疗伤的优良品德,任人来钻只是不出声,来人这才相信,便回去报告了朱元璋。
袁凯躲过了这一关。然而朱元璋还是不相信他疯了,便偷偷地派另一使者去看袁凯家里的情况,这位使者刚走到袁凯家的院子里,就被一个景象惊呆了,直庆幸自己还没吃饭(诸位吃饭前最好也不要看)。
原来袁凯脖子被铁链锁住,正趴在地上吃狗屎,还一段段地嚼。使者大倒胃口,到这个地步,如果袁凯还没有疯,那就是自己疯了,连忙回去告诉朱元璋。朱元璋听后也是一阵恶心,便没有继续追究袁凯。
大家应该知道,袁凯是装疯的,吃狗屎这一招也太狠了,不过袁凯并不是吃的真狗屎,他在都察院的同僚事先得到消息,便告诉了他,他灵机一动,把面粉和上酱料做成狗屎状物体,当饭给吃了。这才躲过了朱元璋的耳目。
朱元璋时期,官员们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从肃贪到空印案、郭桓案,朱元璋杀了很多人,有些是该杀的,而有些则是错杀、冤枉的。很多人就此给朱元璋安上了“屠夫”、“杀人狂”的名字,甚至有人怀疑他的精神有问题。
所以啊,你们居然敢穿越成中国历史上唯二的人物,还想要自己的功劳盖过正主,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我只能说想太多了。。。想要替换掉这种真龙天子的名称都不足以彰显他们狂拽酷炫吊炸天属性的人物,只有当朝太祖恐怕可以一试。
顺便一提,穿越最好是穿越成三代以后六代以前的皇帝,三代以后说明天下已经稳定,不会有哪个不长眼的跳出来叫你的脑袋搬家,六代以前则朝廷积弊未深,不会跟宋神宗或者明崇祯皇帝一样上窜下跳反而越搞越糟。
综上,西汉昭帝、宣帝,东汉明帝、章帝(东汉是二代创业,所以三代人的事一代也就做完了),宋仁宗,明宣宗,是我得出的最适合穿越的皇帝,因为这种皇帝比较秦皇汉武,穿越回去只要混吃等死差不多就能博取好名声了,还不是美滋滋?不过汉宣帝处置霍光的能耐也不见得谁都做得到,绝大多数人,你就算给了他权力、扶他走上前台、还是在没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最后也就是个昌邑王的命,当皇帝可真没那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