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知道有这本书,刚刚读完一遍——果然,从名字到内容都很“神棍”。
然而读的整个过程中,我都受到很大的感召。一方面仿佛之前学习的很多理念都被粘合起来了:跳到Z点,爱默生的 “自立”,最小阻力之路的创造理论,东方的如是观,心理学种种;另一方面很好地回答了某些疑问,比如:
为什么我要重视自己的感受?为什么我要聆听自己的内在?
为什么要“经历别人都经历过了的东西”,“重复发明轮子”?
如果我知道了所有关于生活与世界的真相,了解了关于生命的种种,我还需要投入生活吗?
如果我已经确认了自己的存在,活在纯粹的灵性、纯粹的无之中,难道不好吗?
如果我的善意受到打击,生活没有善待我,为什么我最好不要去责怪、批判、抱怨?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
读心理学的时候学到的一个概念,让我非常震动:平常生活中,纯粹自然的感受是很少的,大多数的感受是经由「观念」的浸染/污染的。
当我们感觉到受评判、受指责,最深的伤害其实来自我们自身的思维、自身的评价体系。所以,认识到自己的许多情感中混杂的观念,将其分离出来,就很重要了。我坚持写日记十多年了,现在往回翻,从高中到近一两年的时间里,里面许多内容都呈现出一种矛盾:一面是自己的混杂不清的、急于找到出口感受,一面似乎又急于下结论,因而往往用一些「非经验」的话语、理论、鸡汤搪塞过去。
联通感受,觉察自己感受背后的东西,在当今剧烈变化的时代尤其重要。
我有时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在关系里、在事情中、在「拖延」中的那种亏欠感,那仿佛是某种根植于过去文化里的东西:我们每个人有固定的位置;表达自己是可耻的,我们因此不得不用「责任」和「道理」来驯化自己和他人。——仿佛责备是唯一的情感渠道;仿佛所有的表达都只能通过“你应该如……”“你不该……”“你怎么可以……”来获得合理性。
在变化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的位置都已经远离一个固定的谱系。我们会建立新的关系、新的位置、新的自我,谁能指引我呢?
“如果你想知道你对某些事物的真实看法,那么你应该看看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自愿
Niele Donald Walsh在<与神对话>里说,所有人本质上都是自由的。
我同意连岳说的,“自由”(如同“爱”)这个词有时候被我们滥用了,不妨提倡叫做「自愿」。我们所有的行动和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和创造出来的——这一点在书中被讲述地非常清楚通畅:
我们都有「认识自己」的欲望,而“做任何事情的理由只有一个:向宇宙表明你的真实身份。”
一方面,“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抵达任何地方——而在于发现你在那里,向来在那里,已经在那里。”;另一方面,“所有的祈祷、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宣言,都是创造性的。”这种矛盾是如何调解的呢?
“本来如是”是一种精神上的认识,但生活最美妙的地方不只是纯粹的认识,还要通过行动获得的经验来“存在”。
“因为生活总体是作为你自己的创造的工具而存在的,它的所有事件无非是一些机会,供你用来决定和成为真正的你。”
如果我们不经历事情,我们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如果我们不经历到所有的感受,我们就无法从中选择能够表明我们真实身份的部分。
“假如没有东西可以选择,灵魂就不可能成为任何东西。”
我特别喜欢那个关于“光”的寓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4219766/11361c280e85045f.png)
人类的一切自由选择,都基于「爱」或者基于「怕」
但,神从不惩罚他的孩子,神只是观察者
我想到的是《最小阻力之路》里前半段最打我的脸的观点:如果不知道该怎样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总是会面临接踵而至的新问题。生活里的一切总是出于恐惧或者向往,问题或者创造,怕或者爱。
“怕是收缩、封闭、攫取、跑开、隐藏、独吞、伤害的能量。
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是「被吓大」的吧;直至今天,充斥于信息世界的大量信息,仍是在刺激我们产生恐惧的方式传播。
可是“恐惧能让这个世界更安全吗?”
生活不是发现,而是创造的过程。
在这里我更加理解什么是,跳到Z点,从匮乏态切换到完成态,什么是“高维世界的投影”,什么是磨练自己了。
树立关于你自己的最高观念。设想每天依照那个观念生活之后你将会是什么样子。设想到时候你的所思、所为和所说,以及你应对其他人的行动和言语的方式。
请着手去改变——有意识地改变——你的思维、话语、行动,让它们与你的最高憧憬相配。
要想清楚那种生活是什么样的。想想你要成为什么人,要做什么事,要拥有什么东西。要经常想,直到你已经考虑得非常清楚。等你想得非常清楚之后,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不要去想其他的可能性。
当你那些思维变得清晰而坚定,你就开始把它们当作真相说出来。用言语说出来。使用那句能召来创造性力量的命令:我是。……“我是”是宇宙间最具有创造性的宣言。
借此我想我彻底明白了(还没有完全经验到)为何不要将自己生活的能量,思维、话语、行动投入到否定性的能量里面去,因为:“厌即是恋”,“你责怪的,将会责怪你;你批判的,将会变成你自己”。
这本书实在太好玩了,这一切居然都和道家相通。
作者对宇宙诞生的形而上解释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以跟道德经、跟自立放在一起读。
能够读到这本书感觉自己炒鸡幸运。一下说不完,先到这儿吧。
网友评论
《与神对话》中说“树立关于你自己的最高观念。设想每天依照那个观念生活之后你将会是什么样子。设想到时候你的所思、所为和所说,以及你应对其他人的行动和言语的方式。
请着手去改变——有意识地改变——你的思维、话语、行动,让它们与你的最高憧憬相配。”
假设我最高憧憬中的生活是,每个月都要出国旅行,一次大概要花3万块钱,但是客观现实当中,我并不能每个月拿出3万块钱出来旅行,也就是说,当最高憧憬受到客观现实的限制的时候,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不过我确实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