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工作的地方,有个同事,从小到大都很优秀,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她是刚考进江坝小学的,进来时带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我是十月份去的,十一月才见到她。再见到她之前,听说是因为刚进来的年轻老师又是带一年级,她管不住学生,实在没办法去医院看病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抑郁症”。见到她后,她比我想象中的要漂亮,个儿也很高。她是个爱分享的女孩,喜欢买些零食饼干等东西分给我们吃,对学生也很用心,我想也许是她以前太过优秀,接受不了学生那样闹腾,另一个可能接受不了自己刚开始会有很多事情拿学生没办法的。
今天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吃饭前一堆儿的人坐在那里聊天,我看到她在和同事分享她以前做过的风光事迹,包括从小到大的奖状、大学里考的各种证书等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她翻到一个切地很好看的芒果时,她给告诉另一个同事,“芒果应该这样切。”此时,我突然想起前几日,我们在吃那个同事分享的芒果,吃的那会我刚好去上课了,可能那个同事切的不是很好看吧!我顿时恍然大悟,为什么她会得“抑郁症”了。细细想下,优秀的人也很可怕,从小到大,他们身上带着“优秀”的光环,有些光环是爸妈给他们带的,有些是老师给的,有些则是社会给的,当她们已经长大成人,也还继续延用着这些“应该”“不应该”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然而,世间的任何事并没有什么对与错,任何事也并没有标准的做法,因为不管你怎么做,这件事都是一个空性的。什么又是空性,这个概念来自《能断金刚》,意为:事物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如何切芒果本身不具备一个固有的特性,它的所有特性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这也称为事物隐藏的潜能。俗话说,就是任何事,没有什么对与错,好与不好,所有观点都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当然,我会对她说的,“芒果应该这样切。”提出来,并不是我要去纠正她这么说是不对的,对她有厌恶心理,这个我倒是完全没有的心态,我反而能够很同情她,被这么多的标准把自己困住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把很多事都想成,“应该"是这样做的。即别人应该这么做才对得住你,又或是对得起他自己。想想其实有点悲哀,感觉我们的社会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科技发展得很快,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优秀的人, 而我们也在观摩他们的生活,局限在那些仅有的几个比较好的做法,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忘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每个人本身就是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成为社会产物的牺牲品,时时刻刻都在追求成为一个“优秀、上进”的人,要求孩子可以“听话”,我想更多的时间里,我们要去反思,我们是在成就独一无二的我,倾听内心的声音,还是跟随者社会的潮流,成为一个家人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这个社会希望培养出来的人一样?我们是在真正的关心孩子的成长,还是关心他们的做法能不能给你带来“快乐”?
生活中,你可以不必很优秀,你可以不必学习很多东西,你可以不必在乎你的美与丑,当然如果你选择了成为一个优秀上进的人,我希望你不要与“优秀上进”为敌,优秀与否,顺其自然就好,过得开心,活的幸福,顺便把爱带给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