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斯泰芬的品质是怎么来的。这些品质是他过的那种生活的产物,教育只是其中一个侧面而已,他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不用记,只要过这种生活,品质就自然地形成啦。也可以说,这种品质不是知识,不是学问,只是一种情绪罢了。
凭着这种情绪,我们不难把世界上的一切分为好和坏两大类,不难“明辨是非”,但却不能做成任何一件事情。
——王小波《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的序言中就提到过萧伯纳的作品《巴巴拉少校》,军火商人问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斯泰芬懂得什么,斯泰芬底气十足的说自己什么也不会,但会“明辨是非”。
作者在以上引用的段落中对斯泰芬自认为的“明辨是非”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斯泰芬的这种想法到底来自于哪里?不来自于学习,也不来自于思考,只来自于斯泰芬的生活,他这样生活着,于是就用自己的生活来判断一切,他所受的教育也是这种生活的一部分。
斯泰芬的“明辨是非”全凭感觉,我感觉对就对,我感觉错就错,不进行科学的探索和分析,一切都是臆断。这让我感到非常熟悉,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网络上充满了情绪的武断评论,缺乏阅读理解能力的歪曲事实吗?
在面对一个新的观点时,首先自省好过于拿起这个观点去评价他人。所以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这种“明辨是非”呢?首先看自己判断的理由是否有理有据,其次看自己的判断是不是什么也做不成,只是情绪的发泄,第二条更客观,毕竟一事无成不可狡辩。#读书有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