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爱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
爱是非常私人化的,
虽然爱情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是你很难对爱有准确的描述,
简而言之,
爱最好是去体验,而不是被描述。
——略萨
刚过去的情人节,
卖出平时n倍的鲜花、钻戒、避孕套、爱情婚姻保险,
人们急于在朋友圈上
公布自己的爱情细节,表决心,
仿佛得到祝福比得到幸福更重要似的。
与此同时,爱情也在加速度不断地失落。
“我爱你。”“滚。”一出最短的悲剧。
过去它的发生多半因为没有感觉,
而现在也可能是因为没有钱。
关于爱情,
人们要说的话、做的事越来越多,
信心和安全感却越来越少。
“还敢爱吗?”“什么是爱?”
爱情的前提、过程和结局越来越复杂,
有时甚至要核算成本和收益,
这是那些泣血歌颂爱情的诗人没有想到的。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这古典主义的爱情体验
在今天的中国还能得到响应吗?
“6000多级“爱情天梯”,50多年的遁入深山的姐弟恋。”
这现实主义的爱情故事
在今天的中国还会再发生吗?
不管你敢不敢、想不想,
生命中总会出现那种时刻,命定的时刻,
谁也无法逃脱,此时你感受到爱情。
爱情不是谁给的,
而是一种内在的热情和驱动力。
略萨说:“爱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爱是非常私人化的,虽然爱情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你很难对爱有准确的描述,简而言之,爱最好是去体验,而不是被描述。”
既然如此,有什么不敢爱的。
不管敢不敢爱,就得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是没错的。
至今,人们依旧觉得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爱,
中国古代崔莺莺式的爱情很浪漫,
让人心潮澎湃,
但是,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总说“不相信爱情了”,
一边羡慕纯爱,一边不敢去爱,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变化得太快。
20年前,
爱情常在道德感和社会眼光里挣扎,
但还没跟GDP挂钩。
而在今天,
不先谈妥车和房,谁又来跟你谈情呢?
物质是基础,人人都这样讲,
仿佛爱情一定要在送过玫瑰、吃过大餐、游过车河、查过房产证之后才能发生。
所谓的般配,
不过是一种资源交换——
美貌可以换来优渥生活,
这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逻辑。
婚姻成了一种新型的致富手段,
经济因素在爱情和婚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对于女性而言就有了嫁给爱情还是嫁给金钱的选择,
社会变迁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贞操观的逐步改变。
以前,
合法婚姻外的异性发生性行为,
被视为是犯罪。
而现在,
80%以上的年轻人有过婚前性行为,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
中国人的性开放实际程度,
眼见着超过了世界各国。
纵情变成了纵欲。偷情变成了偷肉。
色即是空,于是需要更多的性。
于是,
岳母的刚需、离婚率、性自由等等,
让人们对待爱情“小心翼翼。”
不是说真正的爱情稀缺了,
而让我们犹豫的、被抑制住的,
往往不是到底谁更爱你,
而是谁的学历高点,谁的薪水高点。
总有人说在感情或者婚姻中得不到安全感,
因而不敢全情投入,以致分手、离婚,
其实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对对方或者对婚姻有着不切实际的想法,
赋予了对方太高的要求,
一心想用婚姻来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事实上,不可能有完美的婚姻,
婚姻能够且只能够解决单身生活的部分问题,
也会带来一些单身生活本没有的新问题。
爱情就像食品安全问题,
整天听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
可到头来我们还得吃。
我认为,情感也一样,
不管敢不敢,我们就得爱。
少男少女的爱情常被庸俗化,
熟男熟女的爱情则被妖魔化。
或许是被庸俗的爱情倒了胃口,
在遭遇失败或挫折之后,
爱情迅即被妖魔化了。
爱情庸俗化症状有二:
一是绝对化,二是标准化。
就像忠贞是爱情的唯一标准,
婚姻是完美爱情的唯一归宿,
爱情要用婚姻来证明,婚姻要用一生来换取。
再苦再累再怎么不幸福也得忍着,
实在忍不下去了就要电闪雷鸣,
再见也不是朋友,而是毁了一生幸福的敌人。
标准化则深受消费主义与琼瑶式读物之毒:
爱人生日时不送上玫瑰巧克力必过不了关,
情人节则必定烛光晚餐,
求婚没有5克拉的钻戒绝对不足以表明你的爱意,
至于婚礼地点,刘嘉玲的不丹或黎明的马尔代夫小岛都是不错选择。
所谓有浪漫处,必有脑残。
庸俗化爱情一旦情变将产生极大破坏力:
所谓爱得多深,恨就多深,
情浓蜜语将成为互相攻击的最好证言。
甚至,两个人的战争将演变成两个家族、个人与社会的强大对抗。
难怪作家李敖深有感触,
全世界最恐怖的动物是前妻。
爱情的庸俗化是前因,妖魔化是后果。
之前我们曾将爱情庸俗化得多厉害,
今日爱情就被妖魔化得多可怕。
但真正享受过爱情滋味的人都明白,
那份甜蜜,值得以十倍伤害去换取。
• end •
BY /
文字 | 苏撒
板式 | 嗯哌
图片 | 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