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7月11日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福建主题论坛上的发言,请大家指正。
今年年初,今天的东道主之一正荣基金会,以及在坐的南都、敦和、招商局等15家国内做得比较好的资助型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一个学习平台,叫“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它的使命是,在中国催生更多的资助机构,并探讨资助方法、资助规则,提升资助能力,从而更好地与NGO等利益相关方合作,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在平台刚发起的时候,我们做国内行业扫描,寻找资助型基金会,数量很少,可能总量约20-30家,不会超过40家。
2013年,基金会评价榜的调查,收集了104家NGO的数据,当时给这些NGO提供过资金的中国境内基金会一共有50家,而境外基金会有98家。对中国公益组织的支持,境内机****构居然远少于境外。更可叹的是,50家境内基金会与104家NGO的资助关系共有209对,而前六家基金会就占了110,超过了一半,剩下的44家基金会对NGO的资助是相当有限的。今年,我们做第二届的基金会评价榜,现在已经收集到200多家NGO的数据,今年的状况应该会有所好转,但离广泛的社会需求仍会有很大距离。
虽然资助与运作并无优劣之别,但4000多家基金会只有不到40家基金会是资助型,中国公益组织的生态结构是不平衡的。
很多基金会,做公益就选择运作型,一方面,可能是不知道还有资助这样一个形式,当他们发心做公益时,脑子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希望工程”,它作为经典的运作型公益,至今仍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NGO能力不行,不专业,自己做一定能比NGO做得好。
如果是第一种原因,需要我们大力去推介“资助”的模式,最好用鲜活的人、鲜活的机构的故事去推介,社会资源研究所推出的“资助者说”、“十问资助者”这个微信栏目就是这个目的。
而第二种原因,我个人认为,有相当多的基金会是过度自信了,没有真诚地面对自己,去检验一下自己项目做得怎么样。我大胆估计,60%以上的基金会的项目不管是设计还是执行,都是不够有效的,甚至部分是相当草率的。如此情况,我们不如把资金交给在这个领域里已经有多年实操经验的组织,让他们去运作。承认我们不一定比其它机构做得好,这并不丢人,人各有所长,社会分工不同,如此而已。
有一位企业家,他发现美国的孩子放学之后,有一个好去处,社区图书馆。他们可以在那里看书、查资料,做作业,还能交朋友。他想,如果中国孩子也有社区图书馆,那该多好啊。于是,他的团队选了一个点地方开始试验。真干起来才发现,处理与社区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与学校的关系,相当不容易。后来,他们召开理事会,讨论说,如果我们希望中国处处可见麦当劳,我们可以一家家自建,也可以将资金交给那些想建麦当劳的人,帮他们建起来。于是,他们转型做资助型基金会,现在已经成为阅读领域的引领者,影响了中国数百家做阅读的机构。
如果我们真诚面对自己项目的有效性,我们可能会发现,把钱交给更专业也更可能扎在一线工作的组织,是更明智的选择。
当然,资助也是一个专业。中国还是比较缺资助的专业人才,需要大力培养。资助到底是怎样一种专业,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答案。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思考批判。
要回答这个的问题,我们必须先问资助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理解,资助即帮助他人更好的工作。这个定义,和管理的概念很像,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他人提升绩效;和教育的概念也很像,教师的责任是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协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投资的概念也像,投资之后你一定希望目标企业发展得更好;和教练也很像,教练不是给对方答案,而是帮助对方自己找答案,提升自我。所以,资助可以向管理、教育、投资、教练等领域借鉴专业知识。所以,当有人说,做资助本质上是做管理,或者是投资、教练、是大教育的一部分,你不要觉得奇怪。
在此定义下,资助就有三项基本工作。
【第一 发现变革】
社会里有好多难题,绝大多数人无暇顾及,但有那么一群人,一群组织,或者人或组织的联合,虽然有很多困难,他们仍然愿意站出来,并且有能力或者有潜力带来改变。他们代表一种能量,一种引发变革的能量,我称为变革力。资助者,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这股力量,它就是你的伙伴,也是你的客户,你的服务对象。
【第二 外部激发】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外部。作为资助机构,我们始终要明确,我们是外部的力量。事业归根到底是对方的事业。愿景是对方的愿景。使命是对方的使命。即使那是你的愿景使命,你也需要明白,只有他对使命认同,只有他有了拥有感和主动性,事情才能成。如果您的能力确实比对方强,你一插手,事情做得漂亮了,但打击了对方的主动性,这是得还是失呢?
不要以为外部就不重要,老师和父母都是学习的外部力量,但都极其重要。一些资助者,不理解外部的价值,喜欢跳进去,真刀实枪地干,越俎代庖,那是越界了。
也不要以为外部就工作量小,你要花好多时间观察,投入精力去思考,在关键点时刻,你及时出现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是技术活,艺术活,也是体力活。
二是激发。人都是不完美的。变革的推动者,在事业过程中,既要筹款又要服务,要和政府、资助方、团队、家庭保持好关系,会遇到很多挫折困扰,也甚至会迷失忘记了初心。人之为人,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个时候,作为外部的资助方,帮助维护甚至激发变革者对使命的承诺,明晰他的目标,和他一起共创方案,制定计划,当然也施加适当的监督,非常有价值。激发就是给变革者注入认可和能量的过程。
【第三 营造生态】
公益机构可能在一个主题、一个产品上做得优秀,而资助机构资助很多公益机构,有可能滋养出一种全局观,看得多,慢慢就看得高、看得远。资助机构,一般品牌知名度高,会有很多资源来找你,政府、媒体、学者,研究和咨询机构,资助机构也因此成为资源的汇集地。
因此,资助机构可以像蜜蜂一样,不断在各种公益机构,以及跨界的其它机构穿梭,把各自的经验和教训四处传播。
再进一步,资助机构还可以协助合作方构建一个网络社群,使其自我运作,彼此协助。
最后,基金会还可以在议题的层面,资助一些研究,开发和传播基础的知识,倡导政策变化,为变革者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而这就对资助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说把钱给优秀的变革力量就可以了,你还能够自己主动去打造环境。
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或者已经是一家基金会,不管是已有多年实操经验,还是刚刚起步,不妨尝试一下资助。选一个你真正关心,能够理解,并且愿意投入精力的聚集领域;然后去看看都有谁在研究,已有哪些理论和方法,又有谁在做事,做得怎么样;依据你的判断力,从里面挑选一些你信赖的变革力量,然后为其注入资源,干中学,去体会外部激发和营造生态,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成。
不用担心你的钱少,如果你的使命够聚焦够清晰,一年两三百万就能带来很大的变化;也不用担心你的人少,一个人一年管理500万的资金,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期待大家走上资助道路,如果在这条路上有任何需要,欢迎联系我们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