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致生活思维模型
外圆内方:一个模型帮你解决掉90%的人际关系问题

外圆内方:一个模型帮你解决掉90%的人际关系问题

作者: 思维有了模型 | 来源:发表于2021-08-15 13:32 被阅读0次

    卡耐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剩下85%要依靠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所有人,终其一生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这个课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大概率,这个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很开心。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呢?

    感觉人性好复杂,捉摸不透,心好累,不想去讨好迎合别人怎么办?

    我懂你。我曾经也是一个非常不注重人际关系的人,不喜欢讨好别人,不喜欢迎合别人。坚信自己只要足够强大,就不需要为人际关系而烦恼。

    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因为总是受挫,所以找个理由来安顿自己,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但是这种逃避在学校里还能应付,出入社会以后就不大可能了。

    因为你会发现,大家好像都很圆滑,所有的人都在互相算计、互相利用。你讨厌这种行为,但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跟人协作。

    于是内心就极其的矛盾,极其的冲突,极其的难受。

    于是你开始怀疑,开始挣扎,开始动摇,是不是所有的屠龙勇士最终都必须变成恶龙,才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有没有什么万全之策,既能保持内心的“善”,又能跟所有人都相处得很好?

    有!这个东西就是被我们称之为“情商”的东西。

    什么是情商?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情商?

    这成了大家最头疼的问题,我们到处看各种教人如何说话的书,学各种跟情商有关的课程,最终投入了很多钱和时间,但情商还是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连情商很高的马东也曾感慨「情商难教」。

    情商真的很难学吗?我不这么认为。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情商难教、情商难学,是因为大家都停留在经验层面,所以才会觉得难学,因为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无法穷尽。

    但如果我们回到第一原理,立马就会非常清晰了。就一个模型,就几乎可以囊括一切为人处世的方法论。

    这个模型是什么呢?

    古人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外圆内方。

    ▲先上思维导图

    什么是外圆内方?

    其实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大致的分为四种类型。

    内方外方型

    内方外圆型

    内圆外方型

    内圆外圆型

    其中内圆外圆型和内方外方型的人最多,大约占到了80%以上的比例,因为这种人的内、外不存在冲突,因此最容易做到。

    而内方外圆型和内圆外方型的人比较少,大约占总人数的20%都不到,因为这种人的内外是冲突的,需要非常强的平衡能力或者伪装能力。

    一、内圆外圆型与内圆外方型

    先讲一下内圆型的人。

    在内圆型的人中,大部分人是内圆外圆型的。

    1、内圆外圆型

    内圆外圆型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私自利,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一切以自身的利益为重。

    为了利益,他们会利用一切他们能利用的东西,包括跟自己关系很好的人。

    经常我们所说的“势利”、“圆滑“、“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等词汇,就是用来形容这类人的。

    这类人的其实不是最危险的,因为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是圆的,你能感受到他们是那种比较自私自利的人。

    比如,他们会巴结比自己强的人,鄙视比自己弱的人;比如,他们会因为利益而走进你,但一旦没有利益,他们立马就会变得很冷淡;比如,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暗示,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这些我们都是能感受到的。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们过得其实也不开心。

    因为他们很难有真正的朋友。

    他们唯一的朋友,就是跟他们一样内圆外圆或者内圆外方型的人。而在这类人的心中,都跟他们一样——自私自利。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很难拥有真正的朋友。

    因此,其实他们也很孤独。

    只是这种孤独,一般都以人际关系很好、人脉圈子很广来体现。

    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孤独的。

    我曾经就认识一个非常典型的内圆外圆型的人,他的交际能力特别强,人脉圈子特别广,跟所有人都处得很好。但是因为内心太圆,太势利,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

    这件事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他失恋的时候,我提着酒和吃的去陪他,酒过三巡,他向我坦白,虽然自己的圈子很广,但其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都没有。

    当然,我也不算他的朋友,我们只是泛泛之交,因为我不喜欢他的价值观。

    2、内圆外方型

    在内圆型的人中,还有一种人是内圆外方型的。

    这种类型的人不多,但是每一个都极其危险。他们的典型特点就是,极其擅长伪装,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特别善良,特别正直,有时候甚至会显得笨拙、让人误以为是弱势群体。

    因此,他们其实是有真正的朋友的。

    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极具误导性,会让人误以为他们是内方型的人,所以很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但其实,这种人才是最危险的,因为难以识别,所以防不胜防。

    当你们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好像找到了人生知己,而一旦你们之间发生了重大的利益冲突,他们立马就会毫不犹豫地背叛你。

    我们经常所说的“城府很深”、“心机很重”、“阴险”、“狡诈”、“两面三刀”、“心如蛇蝎”、“笑里藏刀”、“绵里藏针”等词汇,就是用来形容这类人的。

    当然,这种人并不多,因为他们内、外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极为冲突的,因此需要极其高超的伪装技巧。

    这种人跟内圆外圆型的人区别是什么呢?怎么才能区分他们呢?

    很简单,其实女生经常形容某些女生的词,就是这两种人的缩影。

    一种叫做绿茶*,内圆外圆型的人就像绿茶*,他们的意图很明显;一种叫做白莲花,内圆外方型的人就像白莲花,他们的意图不明显,隐藏极深。

    老谋子的经典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其实就是在阐释这四种人。

    二姨太卓云扮演的就是内圆外方型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莲花,看似善良、正直、弱势,实则才是算计最多的那个人;

    三姨太梅珊扮演就是内圆外圆型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茶*,她所有的计谋、圆滑、邪恶都写在脸上;

    而主角巩俐所扮演的四姨太颂莲,一开始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内方外方型的人,内心善良,有原则,但同时所有的不爽也都写在脸上,因此不论是三姨太,还是丫鬟,还是老爷,都不喜欢她。

    而整部电影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内方外方型的人,如何在内圆外方型和内圆外圆型的人群中生存下来的故事,以及她在那样的环境中的成长之路,和最终的结局。

    当然,电影更精彩的是,它在结尾阐释了某种轮回。

    即,所有人最初都是内方外方型的人,但后来因为被内圆外方型和内圆外圆型的人所欺负,为了生存,最终迫不得已,他也加入了他们,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继续欺负下一个内方外方型的人。

    就像屠龙的勇士,最终也都变成了恶龙一样,不断轮回。

    ▲《大红灯笼高高挂》

    二、内方外方型与内方外圆型

    但并不是所有人最终都会黑化,还是有一批意志坚定,同时又兼具大智慧的人,他们走向了另一条进化之路,这种人就是外圆内方型的人。

    但在外圆内方之前,他们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经历很多挣扎和学习。

    而在这之前的阶段,就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的现在的状态「内方外方型」。

    1、内方外方型

    内方外方型的人也是最多的一种类型之一,在没有黑化之前,大多数人都是内方外方型的人。

    此刻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很大概率就是一个内方外方型的人。

    内方外方型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没有城府,内心善良,不讨好不迎合,不撒谎不欺骗,为人正直仗义;但是原则感极强,体现出来就是棱角分明,难以融入集体,容易跟集体显得格格不入,容易被孤立,容易被欺负。

    《水浒传》里面的林冲就是典型的代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主角最初也是这种人,我们大多数人最初也都是这种人。

    一般天才也是这种人,为什么呢?因为天才的内心都很孤傲,原则感极强,他既不屑于跟内圆型的人同流合污;但是又因为原则感太强,极难跟人相处,所以总是格格不入,非常孤独。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伟人都是这样,虽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但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却极其的不幸福,极其的孤独。

    梵高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至爱梵高》

    其实从梵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曾经很多人跟我诉苦,包括我的一些好朋友,都有跟我诉苦:

    “感觉自己在人群中总是格格不入,每次去到一个新环境,都不知道如何融入他们,每次都是最后融入的那一个,也是经常容易被孤立的那一个。”

    “明明自己的心里没有恶意,明明自己的内心是正直善良的,但却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大家的喜欢呢?”

    我十分理解他们的感受。

    因为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内方外也方,原则感极强,见不得任何邪恶,讨厌趋炎附势,不屑于讨好迎合,棱角分明,在人群中经常会显得格格不入,孤独,孤独又孤独。

    但所幸,因为我的内方,还是有蛮多人喜欢我,和我成为朋友。

    但大多数时候,内心是痛苦的。因为生活在这世上,有太多事情跟我内心的原则是冲突的,每一次冲突,都是一次挣扎和痛苦。

    到最后,我甚至强行安慰自己,你不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已经有几个过命的兄弟,你只需要足够强大,就没有人可以伤到你。

    但创业之后发现不是这样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单打独斗就能成就一番伟业,大家都是在协作中互相成就的。因此,学会跟人处好关系,是一件尤为重要的事。

    但一旦要跟各种人处好关系,势必就会有很多东西不符合内心的原则,于是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又出现了。

    我到底要不要学会我曾经最讨厌的讨好迎合,我需要成为一个虚伪、圆滑的人吗?

    这个问题在我的心里盘桓良久。最终,我悟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或者说情商的本质。

    这个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外圆内方。

    2、外圆内方型

    外圆内方就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

    为人,就是内方;处世,就是外圆。这就是为人处世的真正内涵。

    当内方外方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反复陷入到对一个问题的纠结之中,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做人如果不讨好、不撒谎,这个人的人际关系会好吗?是不是做人必须要圆滑一点,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这是一种极大的冲突,似乎内心的方总是不太适应外面这个复杂的社会,那我们到底要不要调整内心的方?如果不调整,是不是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不用。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之一,就是能够处理好那些冲突的东西。所谓中庸,其实就是平衡之道;所谓太极,其实也是平衡之道。

    这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大智慧。

    那么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平衡“做人”与“处世”这个巨大的冲突的呢?

    很简单,就是一个模型,叫做外圆内方。

    内方即做人。在做人的时候,你的内心世界完全可以是方的,是善良的,是有原则的。

    外方即处世。但在处世的时候,你呈现出来的东西要足够的圆,要体察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就是外圆内方,它们其实是可以平衡的。

    但我们很多人总是转不过来这个弯,所以总是碰壁,很难拥有一个良好人际关系。

    曾国藩就是极其典型的例子。

    曾国藩早期为官时,清廉公正,刚正不阿,不屑与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员同流合污。为此,曾国藩在官场里面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受尽排挤,仕途也走得非常艰辛。

    后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曾国藩终于学聪明了,他开始变得圆融。

    在曾国藩为官的后期,他也会跟着有一些“贪污”,虽然贪得不多,但多少还是有点钱的,这些钱“贪”来干嘛呢?

    目的只有一个,用来应付官场的潜规则。你可以理解为男人的私房钱,偶尔私藏一点小钱,用来应付一些必要的应酬活动。

    这就是曾国藩的外圆内方。

    不同于海瑞,海瑞是终生都保持着外方内方(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所以总是格格不入,四面树敌。

    从曾国藩和海瑞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借鉴和启迪:做人,既要保持内心的方正;同时,处世的时候,外面也要适当的圆融。

    这就是外圆内方,也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外圆内方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外圆内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得搞清楚,所谓的内方,到底方的是是什么?所谓的外圆,到底外圆的是什么?

    一、外圆

    我们首先来看外圆。

    到底什么是外圆?

    在内心,你可以对自己说:“我不用去讨好对方,我不用去拍马屁,因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不撒谎,不欺骗,因为我不做那些没有良心的事。”

    这很好,可是你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要相当的圆。

    什么叫做圆?

    一讲到圆,很多人心里立马想到的词就是“圆滑”,噢,我知道,做人要圆滑一点。

    不对,不是这样,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圆滑。圆滑、奸诈、阴谋,这是人们最讨厌的事。

    圆是什么?

    曾仕强的解释非常精彩,他说:

    圆是圆通,圆是圆融,绝对不能圆滑。——曾仕强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弄清楚圆融和圆滑之间的细微区别,所以活得很拧巴。

    觉得,方就是方,圆就是圆。

    不是的,方其实就是圆。古人有个词,叫做“八面玲珑”,它其实就很好地阐释了方与圆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内心,必须是有原则的,是一套非常坚定的原则;但是你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能总拿一套原则去应付所有人,你得有所调整,你得灵活变通。

    我曾经在《适用边界:真理是否存在》那篇文章中提到,每个模型都有适用边界,处世的原则也不例外,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原则。

    而八面玲珑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它不是一个贬义词,我认为人们错误地理解了八面玲珑的真正内涵。

    八面玲珑讲的是「你的外在呈现要足够的圆」,它并没有讲你的内在,如果你的内在是方的,那么你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圆融,而不是圆滑。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引出外圆的本质了。

    外圆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圆融。

    圆融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内心原则的冲突。

    为什么说圆融的本质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内心原则的冲突呢?

    “八面玲珑”这个词可以给到我们启发。

    我们讲,做人要内方,即内心必须要有原则。这很好,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你的原则跟别人是冲突的,比如“你喜欢抽烟,但你的朋友不喜欢抽烟,你就不能逼着人家抽烟”。

    这就是圆融。它的本质是,当你内心的原则跟别人内心的原则不一致时,你不能把你的原则强加给别人,而是要尽量用别人的原则去跟他们相处。

    懂了这点,我们可以演绎推理出外圆的方法论了。

    1、最好不要标新立异

    我们的内心很有原则,这很好。

    但是如果你的原则跟大家是冲突的,就不要把它表现出来,你表现出来,就会显得跟大家很格格不入。

    用一句更准确的话来形容,就是“不要标新立异”。

    如果不是为了吸引自己喜欢的人,建议大家不要在人群里面显得自己有多么特别,有多么与众不同。

    因为特别、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背后,其实是「格格不入」。

    比如喝酒这件事,就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情商处在哪个类型。很多人都是不喝酒的,当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所有人都喝酒,就你一个人不喝酒,立马就会显得很特别。

    这个时候外方内方型的人会怎么做呢?人家还没开始敬酒,他就自曝了,说自己不喝酒,这其实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注意,觉得这人有点格格不入。

    而外圆内方型的人会怎么做呢?他依然能坚持内心不喝酒的原则,但是不声张,别人敬酒就假装抿一口,一顿饭吃下来,最多也就一两杯酒,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时刻。

    室友都打游戏,你打不打?

    室友都在学习,你学不学?

    同事都去聚餐,叫你也去,你去不去?

    同事都去唱K,叫你也去,你去不去?

    ……

    我见过好多人,其实不是人家故意排挤他,而是人家每次玩都想带上他,但他总是拒绝,最后人家就会觉得他格格不入,很难相处。

    自然而然,也就对他敬而远之了。

    2、不要把自己的原则强加于他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非常令人讨厌。

    就是,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所有人都必须以他的原则来运行。

    简而言之就是,他直接默认了所有人的原则都是跟他一样的,或者说,他总是把自己的原则强加于他人。

    这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比如在一个宿舍里面,有的人习惯23点就熄灯睡觉,他就会要求所有室友23点以后都必须熄灯上床睡觉。

    这件事表面上看有其合理性存在,但从外圆内方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因为他根本没有尊重别人的原则,他直接把自己的原则强加给了他人。

    所以,即使他的行为存在某种合理性,室友也会极其不爽,自然也就不会喜欢他。

    那么外圆内方的做法是什么呢?外圆内方的做法就是,你得先尊重别人的原则,大家坐下来聊一聊各自的需求和感受,然后找到一个大家都舒服的方式。

    再比如,在宿舍放歌这件事。

    听歌本来就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事,所以很大概率,你觉得yyds的歌或者歌星,别人是欣赏不来的,因此,不要外放!!!

    为什么外放如此令人讨厌?

    因为你没有尊重别人的原则,别人可能完全欣赏不来你放的歌,而如果你还继续放,那就是在强行把自己的原则施加于人,所以当然会引起室友的反感。

    当然,如果大家的听歌品味是一样的,那就皆大欢喜了。但如果不一样,最好还是戴个耳机吧。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替大家总结了一下,大家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注意一下。

    ①生活习惯 

    前面讲到的几点睡觉,几点熄灯,这些都是属于生活习惯的范畴。

    大家天南海北来到一块,必然有很多生活习惯是不同的,一定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不要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强加于人。

    ②兴趣爱好

    前面讲到的放歌的例子,就是属于兴趣爱好的范畴。

    兴趣爱好也是一件特别个性化的事,很大概率,大家拥有的都是不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更不爱强行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施加于人。

    另外,可以赞美别人的兴趣爱好,但是不要对别人的兴趣爱好妄加评论,甚至贬低别人的兴趣爱好。

    比如很多人都喜欢养宠物,即使你很讨厌宠物,也不要表现出来,更不要去贬低别人养宠物的做法。

    比如很多人喜欢抽烟,而你不抽烟,也不要对别人抽烟的行为表示厌恶,他当然应该尊重你的感受,但是你也要尊重别人的爱好。

    人是互相尊重的。

    ③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这是大忌。

    比如有些人觉得“我批评你是为你好,人应该乐于接受批评”(事实上,他自己也做不到)。但,这是你的价值观还是别人的价值观?

    很明显,这是你的价值观,所以你为什么要默认别人也喜欢接受批评呢?

    这属于把自己的原则强加于他人,这种做法极其令人讨厌。

    类似这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要多多注意。

    基本上所有以“我觉得……”、“我认为……”、“难道不是……”等开头的价值观输出,都是在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杠精就是把这一点发挥到极致的人,一切跟他们价值观冲突的观点,一切跟他原则冲突的观点,他们都会出来大肆点评一番,把他们的价值观强行加之于人,你不接受,他们就一直跟你杠。

    除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要特别小心。

    一般朋友都会跟你聊他的人生观,如果你们的人生观是冲突的,一定要尊重人家的人生观,你可以分享自己的人生观,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观强加于人,更不要对别人的人生观评头论足。

    比如之前有朋友对我说,他的人生理想就是泡妞,泡更好的妞。

    这是人家的人生观,虽然我们的人生观不一样,但是君子和而不同。

    人家的人生观,那是人家自己的选择,世界需要多样性,并不是你的人生观才叫人生观。

    世界观同理。

    ④信仰 

    比三观更值得注意的是信仰,信仰根深蒂固,一定要特别小心。

    千万不要去评价别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其他任何的信仰,更不要强行把自己的信仰加之于人。(当然,我其实也不支持有些狂热的宗教人士把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的做法)

    你可以跟别人分享你的信仰,分享你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但是不要强加于人,否则即使你是出于好心,也会让人反感。

    比如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女性朋友,她有一个信仰,就是只吃素。所以,我们都很尊重她的信仰,不只是尊重,我们甚至还会很支持。

    OK,这就是常见的几大容易发生冲突的地方。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反正大家只要记住一句话就行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原则加之于人。

    你的原则你自己坚守就好了。

    俗话说得好“改变自己是神,改变他人是神经病”。

    3、融入别人的原则

    能做好前面两点其实已经能超越大部分人了。

    不过,如果你还想让你的情商再拔高一个层次,那么这一点你一定要慢慢去掌握。

    我们说,外圆的本质是圆融,而圆融的核心就在于这个“融”字,要融入别人的原则。

    尊重别人的原则只是基本操作,只有能够随心所欲地融入别人的原则,才能达到外圆内方的至高境界。

    那么什么是融呢?怎样才能融呢?

    就是像水一样,水在杯子里面,它的形状就是杯子的形状;水在桶里,它的形状就是桶的形状;水在河里,它的形状就是河的形状;水在海里,它的形状就是海的形状。

    这就是“融”字的精髓,也是我为什么要为“八面玲珑”平反的原因,因为它深刻揭示了这种融的感觉。

    很多人老喜欢一个原则打天下,这就是没有做到融。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正如,天下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雪花,因此,人与人的相处必然会存在各种原则上的冲突。

    而冲突又正是人际关系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冲突呢?答案就是,以他们的原则跟他们相处。

    这就是外圆的第一原理,就在于一个“融”字,即以他们的原则跟他们相处。

    举个例子,比如同事们都去唱K,即使你五音不全,人家如果邀请你了,你还是应该跟着去。唱不好人家又不会讨厌你,反而,人家会获得成就感,会更开心,同时,人家也加深了对你的熟悉和了解,会更喜欢你。

    这就是一种融,不喜欢唱歌是你内心的方,但你还是积极接受了人家的邀请,这是你外在的圆,是为圆融。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在实际的相处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则冲突,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做一个圆融的人,以他们的原则跟他们相处。

    具体你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思考:

    ①洞悉人性

    所有的一切,最终都逃不过人性。

    如果你能洞悉人性,并能顺应他们的人性,就能够解决掉大部分的圆融问题。

    人性其实就那几样东西,贪财好色、爱慕虚荣;需要成就感、需要存在感、需要意义感;不喜欢被批评,不喜欢被否定……

    剩下的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总结。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写作这件事,就是一个跟外圆内方有关的事。

    内方很好理解,比如要保持内容的正确价值观,要输出高价值的内容,要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能欺骗读者。

    这点很多人都能做得到。

    但外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尤其是新手,根本没有那个意识。写作的外圆是什么?就是你写的东西得有趣,得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等等。

    很多人都喜欢自嗨,觉得我写的东西这么干货,你们一定要看。结果发出去,只有几个阅读量,这就是没有照顾到读者的需求。

    用外圆内方的话来讲,就是没有做到外圆,没有做到圆融。

    所以,写作其实就是内方与外圆的平衡。好的文章既能兼顾干货,又能兼顾趣味性。

    当然,这仅仅是圆融的一个缩影。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我们圆融的时刻,比如曾经我一直比较反感送礼这种行为,但有一次,一个前辈跟我分享了一条他的人际关系秘诀,就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会给周围的邻居挨家挨户送上一两百的礼品,人家立马就会对他好感倍增。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冲击,我内心的的方是“不喜欢虚伪,不喜欢讨好迎合”,但人性却是“每个人都喜欢收到礼物,即使别人是在讨好自己,也很开心”,因此,我应该尊重这个人性,去融入别人的这个人性。

    这就是外圆,也是圆融。

    你要去洞察各种人性,然后去融入这些人性。当然,是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不能做任何有违社会公序良俗,不能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

    比如,人人都喜欢听赞美,如果人家确实做得不错,你真诚地赞美人家一句,又不会少个耳朵,对吧?

    这也是外圆,也是圆融。

    ②表达方式

    除了做法要圆融,表达方式也要圆融。

    很多人说话都比较直,最要命的是,他还会事先提醒人家,我这人说话比较直,你不要在意哈。

    拜托,如果你说话比较直,你就不能换种比较圆融的方式来表达吗?

    小时候应该都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吧?学学人家邹忌,不仅人长的帅,情商还高。

    勇于进谏当然是每个人臣都应该具备的方,但内在很方不代表你的表达方式也应该是方的,你的表达方式应该尽可能的圆,尤其是在说一些不太好听的话的时候,更要懂得圆融一点。

    但很多人都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注定很难得到领导的喜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表达,都要注意,尽量去兼顾这种外圆内方的特质在里面,尤其是那些容易存在冲突的地方。

    我就不多讲了,这里分享一个非常经典的外圆内方的表达方式,这个表达方式是什么呢?

    就是现在很多人在推崇的“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就是一种典型的外圆内方型的表达方式,它首先要求我们要体察别人的情绪和需求,然后还要帮他们把内心的情绪和需求表达出来,这是为外圆;同时它还要求我们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感受,这是为内方。

    如此,外圆内方,堪称完美。

    ③兴趣爱好等等

    除此之外,其实前面提到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三观、信仰等等,这些东西也是可以融入的。

    比如,如果你在篮球场看同学们打球,这时候同学们邀请你去打球,但你不会打,其实也可以去尝试融入他们,去打一下试试看,又不会少个耳朵。

    这就是一种圆融。

    除此之外,生活习惯、三观这些也是可以圆融的。尤其是情侣或者朋友,如果生活习惯、三观等完全不一致,也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对于普通人,就大可不必了,因为人毕竟要保持自己的多样性,没必要什么都去圆融,得有一个尺度,过犹则不及。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圆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自己去思考。

    反正核心思想就是,要懂得体察别人的需求和感受,然后在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去尊重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就是圆融的精髓。

    二、内方

    但是一切的圆融,都必须以内方为前提。

    只有在内心为方的前提下,八面玲珑才是圆融,否则八面玲珑就成了圆滑。

    而圆滑是人们最讨厌的事。

    奸诈、心机、城府、两面三刀、左右逢源等等这些词,就是大家对圆滑型人格的印象,一个人一旦给人留下了圆滑的印象,所有的人都会敬而远之。

    因此,一切的外圆都要以内方为前提。

    那么内方的本质是什么呢?

    内方的本质就是“安全感”和“确定感”。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是邪恶的,人们就会没有安全感;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原则,人们就会没有确定感。

    这就是为什么内圆型的人很难有真朋友的原因,因为跟他相处的人心里都没有安全感、都没有确定感,因此人们很难跟他形成深度的连接,只有利益才能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一旦没有利益的纠葛,所有人都会对他们敬而远之。

    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愿意在自己的身上装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因此,做人应该保持内心的方。

    而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方呢?就是上面讲的“确定感”和“安全感”。

    确定感对应的方法论是「内心要有固定的原则」,安全感对应的方法论是「善」。

    1、内心要有固定的原则

    我们为什么会对圆滑的人敬而远之?

    因为他们的原则总在变,让人捉摸不透,古人所说的“两面三刀、墙头草、笑里藏刀”等词,就是在形容这种琢磨不透的感觉。

    人们非常讨厌这种捉摸不透的感觉,因为捉摸不透就意味着不确定,而不确定就意味着危险,而危险就意味着远离。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对圆滑的人敬而远之”的本质。

    因此,做人一定要内方。

    内方是什么?就是要有一套确定的原则。

    而且这套确定的原则,一定要非常清晰,要让人知道,不能让人捉摸不透。

    比如,你可以直接告诉人家你的原则是什么,或者通过行为间接告诉人家你的原则,而且这套原则不能老变来变去,变来变去就会让人感觉捉摸不透。

    这跟情商里面经常提到的“边界感”很像,情商高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一定要给别人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感,让人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让人知道自己的原则是什么。

    不然别人就会不断越界,惹得你不高兴,别人也很委屈。

    所以告诉别人你的边界在哪里,告诉别人你的原则是什么,非常重要。

    因为这样别人就能知道你的底线是什么,原则是什么,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确定感很足。

    能做到这一步,你的人际关系就又能再上升一个大台阶。

    但光有这个还不够,要想让内心的方再上一个层次,要想达到情商的最后一个层次,你还需要最后一个品质。

    我把这个品质总结为一个字——善。

    2、善

    善是内方的至高境界,也是整个内方的核心。

    但注意,此善非彼善。

    善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善在哲学里面有更高的含义,这里的善类似王阳明讲的“良知”,类似佛教讲的“慈悲”,类似《产于摩托车维修艺术》讲的“良质”。

    它比我们平常所讲的“善良”更慈悲、更纯粹,也比我们平常所讲的“善良”更有力量、更合乎道。

    如何理解这种善呢?

    我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后,所诞生的某种慈悲、某种良知。

    怎么理解这句话?怎么理解慈悲和良知?

    王阳明晚年将自己所有的思想高度概括、高度凝练为了四句话,这四句话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句教”。

    我认为王阳明的四句教道出了“善”的本质,也解释清楚了“慈悲”的真正内涵。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我来替大家翻译一下:

    ①客观规律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此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

    ②但一旦人的主观判断介入其中,便有了善恶之分,此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

    ③要想明白善恶的本质,我们需要回到客观规律本身,此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

    ④如何才能回到客观规律本身呢?从第一原理出发,去观察和探寻万物的规律,此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善的真正内涵,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善良”,而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之后,所诞生的某种透彻的、纯粹的慈悲之心,这种慈悲之心也被王阳明称之为“良知”。

    王阳明晚年一直致力于“致良知”的弘扬,他曾自我感慨到:

    “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我此良知二字,从百死千生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足矣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这就是“良知”,当然王阳明自己也说,要具备这种良知,需要极高的慧根。

    千百年来只有少数几个人具备这样的良知,这些人都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比如老子、孔子、王阳明、释加牟尼、马克思、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爱因斯坦等等。

    那么普通人能掌握这种良知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你的认知要足够的高,高到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无限接近这个世界本来的道,这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这一点跟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殊途同归。

    哲学家罗伯特·M.波西格将中国的哲学,譬如老子、王阳明等人的思想,跟佛教的思想和西方的哲学结合起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纽约时报》如此评论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

    在这本书里,波西格将道、善、良知、慈悲,定义为一个哲学词汇“Good“,中文翻译为“良质”(跟“良知”同音,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什么是良质?

    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就是那个终极的宇宙规律,就是所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就是一切心与物的根源,就是一切美好的源头。

    正如作者自己在书中所写到的:

    良质像一个太阳,它并不绕着我们的主体和客体运转,它不是被动地照亮它们。它也没有隶属于它们。主体和客体是由它所创造的,它们才是隶属于它的。

    良质就是佛,就是老子说的道。良质能够帮助人类在分裂的三种经验——也就是宗教、艺术和科学中,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艺术是一种高级良质的努力。

    这就是良质,英文原词为“Good",跟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异曲同工,它们都在揭示善与美的本质。

    我们一切的内方都要建立在这种善、这种良知的基础之上。

    当然,这对人的要求极高,普通人能一直坚持善良和正直这两大品质,就已经能够超越大部分人。

    那么如何才能一直做到善良和正直呢?

    《西部世界》的开场白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送给你:

    Some people choose to see the ugliness in this world. I choose to see the beauty.

    有人选择看到世界的丑陋 ,我选择看到美好。

    ▲《西部世界》第一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外圆内方:一个模型帮你解决掉90%的人际关系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ru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