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简友广场摄影
《冬牧场》:爱的拯救

《冬牧场》:爱的拯救

作者: 莲子心1212 | 来源:发表于2024-07-28 21:57 被阅读0次

今天外出,骑着相姐的小电驴,在经十东路和奥体中心窜窜,雨后的济南蒸腾着,蒸包子的节奏,不过骑起来还真有风,热的。

午后,坐公交车回家。

回来后,继续读李娟的《冬牧场》,好给自己降降温。


刚读《冬牧场》的时候,我读出了三毛的味道,想起了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任何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有夸张的意味,偶尔还读出了凡尔赛,我想李娟也可能是另一个浪漫版的三毛。

我以为是小说,跟随哈萨克人在冬牧场迁徙,带着羊群深入乌伦古河三四百公里,住地窝子,观察并记录牧民寒冷深暗的冬季生活。

这是真的,2010年,李娟31岁。

关于地窝子,作为现代人感觉已经没有人会住了,那是最原始的居住方式。电视剧《最美好的青春》,知青们在赛罕坝住地窝子,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更重要的是反差,他们大部分是城市里出生找大的。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

还有陆焉识,他曾是上海的阔少,被流放在大西北的荒漠中,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甚至被关在暗无天日的地窝子里,仍顽强地生活着。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事。

而李娟的地窝子,发生在2010年, 深入冬牧场,没有手机信号,甚至没有充足干净的水,哈萨克人有的甚至不懂汉语,等于与世隔绝。

她要参加繁重的放牧工作,在这样极其艰辛地生存环境下,她一个现代人,用耐心平和的笔触,跟荒野自然对话;她观察最后的哈萨克人,坦诚地把自己当作他们的一员, 发现居麻一家每个人身上人性的闪光点,那是对羊、骆驼的爱,对彼此的爱,对生活的爱。

她说,一个人牵着骆驼,孤独、微弱地走在沙漠中,整面大地空空荡荡,天似穹庐,唯一的云停在天空正中央。前后无人,四顾茫茫。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那种感觉既非凄凉也非激越,说不出的怅然,又沉静。

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 。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

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在寒冷的冬牧场,零下三十五度,这是水银温度计显示的最低刻度。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藏大地。

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抵抗。

这是四季的运行,这是大自然的赐予。

李娟说,恐怕只在荒野里,只在刀斧直接劈削开来的简单生活中,食物才能是食物吧--既不是装饰物,也不是消遣物。

食物出现在口腔里,就像爱情出现在青春里!再合理不过,再美满不过了。

只有经历才能打开想象力,反是,也是如此。

越读越能够感受到李娟絮叨里温情和爱,一个人的世界里出现的美好,一定是因为她的内心是充满爱的,没有抱怨的世界里,会一直有爱。

忽然觉得大济南的热风也很可爱,冬天的冷,夏天的热,有些苦却没有那么不堪,当然可以抵抗。

唯有爱才能拯救生活。

相关文章

  • 《冬牧场》

    想去,但听说真的都是屎粑粑。 牧民不易,终于知道他们为何不洗澡(特别是在冬牧场上,水源全来自于降雪,连正常...

  • 冬牧场

    书里面李娟跟随着哈萨克族居麻一家体验转场,从牧业队转到冬牧场,李娟做了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在旷野中拿起镜头和...

  • 《冬牧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对年轻女作家一直有偏见,尤其是畅销的玄幻、穿越或者直接用身体写作的那些。然而...

  • 冬牧场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 冬牧场

    在遥远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天气严寒,长达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贫瘠,使哈萨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选择了“游牧”这种艰辛动荡...

  • 冬牧场

    很早之前就看到推荐这本书的书评,苦于找不到免费资源,一直没有看,看了书评,书中讲述的是关于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民游牧...

  • 冬牧场

    这个冬天特别难熬,其实我也没有想要抱怨。只是事实如此,在家带孩子的我确实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整天围着孩...

  • 冬牧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我们没见过大草原的人对草原唯一的认知。 而对于那些生活在草原的人而言,草原又是...

  • -冬牧场-

    李娟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流,自然灵动。 ——去冬牧场前做准备,棉袄棉裤皮衣皮裤羽绒服马鞭马缰绳骆驼缰绳温度计相机奶酪...

  • 《冬牧场》

    刚刚在微信读书读完了李娟的《冬牧场》,看到全书完这几个字时,还真有点不舍,还想继续读下去。 这本书是这段时间读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冬牧场》:爱的拯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si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