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碎片化时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42篇文章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很多媒体文章都在教我们怎样学习,但很少有文章在教我们向谁学习。特别在进入某一个专业领域,各有一套说辞,但更多人关注的的How,而很少有人去关注Who。
可能很快就有人出来反对——你说得不对,孔子那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实这句话更多的指在修养方面的学习,而不是在你研究的专业领域内。否则你单单学习你身边的朋友,看看能不能有什么突破?很多时候大家的水平是差不多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接触的人和自己基本在一个层次。
很多人可能又会说:也不单单向身边的人学习,大家一般不都向该领域的权威人士学习么!
难道就这样而已吗?
大家先来看看这三类人物:
小说家、小说评论家、大学语文老师。
小说家的牛逼之处是可以写出大神级别的小说,如莫言、曹雪芹;而评论家的牛逼之处是告诉我们,这些大神的小说牛在哪,为什么牛,还有哪些地方不够牛。如金圣叹;最后是语文老师,他要干的事就是教你如何提高你的语文水平,以至于可以写出大神级别的小说。
(图片来自网络拼成)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来,我们应该学习这三种类型的人,以这三种类型的人作为老师!
1、小说家——理论的实践者
2、小说评论家——理论的总结者
3、大学语文老师——理论的教育者
这三者是构成我们学习理论的基础,缺一不可。如下图,学习兵法理论的关系图:
·孙子,作为理论的总结者,归纳很多战争的原则规律。但如果没有人教你,很多人看了也学不会;
·赵括,作为理论的教育者,对兵法非常熟悉,说得一套一套的。但没有实践、也没有学习实践者在具体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最后一打战就失败了,“纸上谈兵”也就是从他的事迹来的;
·诸葛亮,作为理论的实践者,非常精通兵法。但他没有总结在战场获胜的规律,你单学他是不行的。
我们的一生,就应该以这三类人作为自己的老师!
一、以理论的实践者作为老师
人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经验的归纳总结,理论实践者在归纳时并不一定会归纳出底层的方法论,但他们能归纳出具体问题、具体细节的经验。
他们会告诉你这种情况下要这么做,这么做就会发生这样的结果。但很多理论代表的只是大部分情况,而且简化了很多要素总结出来的。如果我们只向理论总结者学习,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会很容易忽略这个理论的成立前提条件。比如:
理论总结者归纳出1+1=2,我们很容易就学会了。但我们很容易会忽略这个理论的成立前提条件,就是前后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如:1天+1天=2天,但如果是1天+1小时=2就不成立。
我们和别人挑战时,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有“狭路”的情况下呀,否则在平原,别人的骑兵就比你的步兵具有很多优势。此时不能只拼“勇”,关键还要以“智”取胜呀。
比如这道小学数学题,你能多快算出结果:小明有一段铁线,第一次截了11cm来做玩具。第二次在弄铁钩上用了8cm,第三次送给朋友用了20mm,第四次在鱼钩上用了4cm,此时只剩下15cm 长度。那请问,这段铁线总共有多少m?
在我们小学的时候,这种题开始接触时经常做错,我们都学过11+8+20+4+15=58,但那个20的单位是毫米mm不是厘米cm,问的是米m不是cm、mm,所以最终的结果是0.58m。
但如果我们没有实践或没有去学习实践过这种题的人,开始时是很容易犯错的,很容易忽略我们平时学的理论的成立前提条件。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是以理论总结者和理论教育者作为自己的老师,去学习他们。很少有人以理论实践者作为自己的老师,向他们学习。比如:
我们广告专业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营销的时候都是在学习科特勒等理论总结者的知识,都是在教课老师(理论教育者)的教育下接受理论。却很少学习理论实践者的归纳,以他们作为老师,如中国本土的华杉、叶茂中等广告大师,他们帮企业做了很多案例,而且很多成功了,但在教学体系没有学习他们,更别说会以这种类型的人作为自己的老师。
虽然理论实践者在很多总结时会有偏见和不全面,但是我们要学习他们在实践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还有我们学习他们不是为了胜过谁谁,我们应该为了更好地改变自己。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这学者为人”,我们对他们要有敬畏之心。
二、以理论的总结者作为老师
理论实践者因在总结归纳经验时,往往会有偏差,自己成功的真正原因可能自己都不太了解,为什么?
因为我们很容易把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
比如,有人总结爱看电视的人更容易胖,所以要减肥就不要看太多电视。难道是因为爱看电视的原因造成胖吗?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喜欢吃零食而造成胖的,只是这两件事挨在一起,他们只有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减肥不是不要看电视,而是看电视不要吃太多零食甜点。其实很多迷信事件就是把相关性当成了因果关系!
很多实验表明(特别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米乔特):6个月大的婴儿会将许多事情及其伴随连续发生的事情看做有因果关系,如果一旦连续发生事件发生改变,他们会很惊讶。说明婴儿时我们就有这种行为倾向,喜欢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
而实践者很多由于理论有限,总结的经验会有偏差,而且总结往往不够全面和本质。所以这时我们也应该向善于总结规律的人学习,以他们作为老师。
我们也有很多学生以理论的教育者作为老师,主要听从老师讲的理论。自己很少以理论的总结者做为老师,学习他们的理论是如何推导的,他怎么想要推导的,他是在那种背景下总结的?
我觉得这三种类型的人,理论总结者最为伟大。人类能够飞上天,谁的贡献最大?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认为是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但我觉得应该是牛顿和伯努利。人类如果不理解重力,不理解流体力学,我们根本无法利用这些理论原理去实践。
就像我们古人不明白鸟为什么能飞上天空,很多人以为是有翅膀。所以有大胆人士给自己装上一双翅膀跳山崖,不是摔伤就是摔死。
所以理论总结者虽然他们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他们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能看透过去,看透现在,看透未来,这种能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不仅学习他们的理论,还学习他们如何发现理论这个能力!以他们作为自己的老师,虚心去学。
以理论实践者作为自己的老师,更多在于学习具体问题的细节和各种可能的结果,避免忽略很多理论的前提条件;以理论总结者作为老师,学习他们看问题看得本质的能力,学习他们总结的底层规律,避免一些因偏见而带来的偏差。
三、以理论的教育者作为老师
以理论教育者作为老师是最常见的,也是顺气自然的。但很多理论教育者不做好自己的责任,而是做了其他类型的角色,但往往也做不好。
我们之前提到三个角色:小说家、小说评论家、大学语文老师。但很多老师本是“大学语文老师的任务”却喜欢做了不在行的“小说评论家”。
就像我们专业的很多老师,他们应该承担的是理论的教育者,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理论,但很多偏偏把中心放在“小说评论家”这个角色,评论策划案怎样怎样,很少花功夫在如何教学生会用这些理论。
我们来学校的目的也就是让老师教我们如何使用理论解决问题,而不是单单点评,因为点评的观点互联网随处可见。你都不能教会学生使用理论,就点评结果,那过程这段的缺少谁来补?这难道不是理论教育者来完成的任务么?
当然啦,我们以真正的理论教育者作为老师,向真正的理论教育者学习。
我们在做数学题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公式知道了,但自己套进去就是算不出来,看了答案也想不明白。但在老师评讲时,突然来个恍然大悟。
在高校,很多学生上课基本不听课,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学生觉得很多内容互联网上随便可以了解,但他们忽略了教的过程。看的很多很难琢磨透的,所以如果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善于“教”的,善于把理论讲解透彻,你绝对应该要好好去听。
我们不仅要听,还要学会他的“教”,这个技能同样很重要。因为人是活在一个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这种“教”的技能,能降低你的交流成本,让人更容易理解你。
马云在众多企业家中,他是最会演讲的,讲的观点大家也很爱听,很通俗。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是一名理论教育者。
我们的人生,就应该向这三种类型的人学习,但同时做到这三个角色的都是天才,比如毛泽东。
看这张图,作为理论总结者,他的《毛泽东选集》很多理论都是很好的方法论;他的理论实战也用得很巧妙比如两次战略的决策:一次是武装割据,建立农村根据地。一次是北上长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两次战略的核心就是《孙子兵法》的“因敌而制胜”、“避实而击虚”的思想;他的理论教育,如“打土豪,分田地”通俗易懂,而且是击中农民最关心的话题。
结语:
我们的一生,应该向这三种类型的人作为老师,向他们学习。而且以“古之学者为己”的态度去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