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体制下我的创新要不要讲出来?
咨询对象:陈老师,2019年博士毕业后入职广东某省属高校,曾作为公派留学生在牛津大学学习过,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知识储备。目前在给大一学生和研一学生分别开设一门课程,学生反响均不错。
咨询问题:学院师资队伍不够健全,属于青黄不接断层的情况,急需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补位。陈老师一边在学术研究上积极申报课题等,也在给学生上课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热捧。比如让每个学生小组都要准备两到三个案例,将会在期末时候从这些案例中挑选一到两个进行考试,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目的。这种方式打破了现有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也符合当前教改的的趋势。陈老师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既担心冲破太多现有“规矩”引来反弹,使得原本较为顺利的科研可能会被人使绊子,也担心一旦把自己树立为创新先锋之后,会有更多的试点项目给到自己负责,那将会占据更多学术研究的时间,出现分身乏术的情况,带来很多负面问题。
问题分析:陈老师作为新兴力量,承担着学术骨干以及教学创新的双重责任,基于此,认为陈老师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担忧创新会引来抵触,不敢太过创新,也不愿意固步自封。无疑,陈老师是一个学生很喜欢的老师,也是在科研上负责任的老师。但在原有旧体系之下,很容易枪打出头鸟,陈老师的担心不无道理。二、担忧创新会引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被施加更多的职责,这就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演变成做的是别人眼中的创新,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创新。
建议方案:对于陈老师的这种情况,也常见于很多公司。新人过来,带来改变,会遇到阻力,也会被委以更多关于这方面的重任。遇到这种情况,我提出两个建议:1)懂得借力,为自己的创新扫除障碍。一般而言,青年人的创新不太会得到上一级的支持,但会得到最大领导的支持。所以要及时与最大领导层进行沟通,获得高层的支持,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支持。2)建立利益共同体,变创新为常态。一个人的创新无法带来质的变化,需要带动身边的青年教师一起,建立利益共同体,突破枷锁。
通过以上案例,我认同在最初的职场环境,主动创新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但也要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学会借力,以保护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