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武林(1)

作者: 后震旦时代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22:29 被阅读0次

    《外公的武林》

    一、概况

    外公兄弟四人,外公行三。我只见过外公和小外公。

    外公们的武林,大抵活跃在民国初至新中国成立之时段。当时时代,兵荒马乱,能够做到自保殊为重要。外公们选择习武,防身第一,健身及其它远在其次。

    外公们的武艺渊源,来自大外公在某民间大侠那里拜师并学成之后再传授给弟弟们。又在相互或者与他人切磋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提升了武技内容。所以准确上讲,外公们的武学无宗无派,非要划分的话,算是家传小门派吧。

    二、拳脚功夫

    外公们的拳脚功夫特点,极为注重脚下桩步的稳固和手上动作的迅猛,以及身体的灵活。大抵有三类:

    第一类是锻炼基本功。主要是站桩,而且这个桩的站姿很低,练习时非常之累。一小会儿腿脚酸疼,很考验耐力和意志力。

    第二类是锻炼身手灵活。这其中有短套路也有长套路。短套路要求下肢桩步扎实沉稳,上肢出手迅速有力。长套路要求步伐灵活稳健,手脚配合流畅自然。

    第三类是锻炼实战。练的时候,两人或者三人按套路进行相互对打,由慢而快,越练越熟,越练越自然。

    这三种类型实际也是练武的三个台阶。第一类看似简单,实则练的最苦。第三类看似热闹好玩,实则第一第二类已练到炉火纯青,否则很容易造成误伤。

    我曾渴望早早练上长套路,这样可以显得潇洒淋漓,可以在伙伴们面前显摆。可是,第一关实在太考验意志力,外公、舅舅们又无视我的天资不让我跳级。最终,我倒在第一关前,失却了侠客梦,江湖少了一位小侠。

    三、器械武库

    外公们的武技库并非十八般件件皆有。外公们使用的器械,多属于易取材、易携带、易使用的装备,且基本上是自制的。备述如下。

    刀:我见过已生锈了的类似关公使用的青龙偃月刀,重约十几二十来斤。

    棍:不是齐眉棍,也与武松携带的哨棒不同,大概两米长、五公分粗细,握在手上很沉很有质感。我家现在还保留有一根。

    枪:不是火枪,是在木棍顶端上套个铁枪头,类似梭镖。

    锏:木质方形四棱,仿铁质形制,长度不足一米。外表刻上纹槽,抹上桐油,材质坚硬,握在手上颇有份量。父亲曾给我儿子仿制了一双木锏当玩具,现在一支在我家,一支在老家。

    扁担:日常挑担的工具,是上街赶集的时候主要随身武器。

    板凳:对,就是吃饭喝酒的板凳,抓起两边的櫈腿就可以当作兵器舞动。

    飞镖:自制的,数量好像不多,见过一位舅舅现在还留有几枚。

    火铳:自制的,据说是用来打猎为主。小时候在外公家见过,的确打过山鸡。

    四、江湖地位

    外公们勤学苦练、武艺精进。尤其,为了防身免不了实战。实战多了,就渐渐在乡里民间有了声誉。声望一起,免不了又有人来挑战并应战。就这样,在互促与他促之中,外公们在战斗中磨砺成长并树牢地位,江湖上便有了“焦氏四兄弟”的传说。

    外公们的功夫以大外公最全面,各种器械使用、拳脚功夫,样样精通样样强。

    二外公亦是样样精通,但似乎没有突出的最强项。

    外公的武艺也是样样精通,尤其擅使长棍。外公的棍法特点是:威猛、稳健,前扎一条线、横扫一大片,进攻势不可挡,防守密不透风。

    外公曾经在民国年代参加过一次全县举办的武术大赛,实打实的比武。外公最后名列榜眼。状元是个女的。相传并非输了一阵,而是因为外公“好男不和女斗”。也有说法,因为那时候外公尚为毛头小伙,可能心有旁骛。真实原因已不得而知。事实上,外公的确只是亚军。

    小外公的功夫同样样样精通,又以赤手空拳的游斗闻名。

    曾经,小外公去邻乡三阳街卖猪,获钱后被人盯上。先是两个“扒手”出手未得手。接着是五个人来抢又被击退。最后被二三十人追赶围困。小外公徒手周旋并最终脱身,虽然衣服扯成稀烂,但人钱俱无事。

    总体上,外公们本性宽宏、善良谦虚,秉持“不挑事、不欺凌、不伤人”的武德,因而未树强敌、未结深仇、未受大伤,口碑甚好、声望俱佳。

    (拟写11个小章节,分三次发布。敬请看官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外公的武林(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fp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