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文学经典手册》阅读练习笔记(上)

《儿童文学经典手册》阅读练习笔记(上)

作者: ada阿达 | 来源:发表于2020-12-14 14:56 被阅读0次

最近在共读《儿童文学经典手册》一本厚厚的理论书,一共14章,531 页,虽然作者很是专业考虑到读者水平又是举例又是引用又是实操,但比起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来难免读的犯困,卡顿。

不如就拿一本刚读过的小说《课外作业代写公司》从《儿文》提到的几个元素来练习解构这本小说吧。

翻开《儿文》目录清晰明了一一对照

第四章: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是指具有相同特征的文学形式。

前话:为什么要了解文学体裁?不同文学体裁对儿童读者有什么影响?它们又是如何产生这些影响的?

《儿文》中指出儿童文学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并把体裁分成几个大类,每类下有无数个小类,还特别强调了,不同体裁并非泾渭分明还有很多的“混合体裁”。

我认为体裁的了解与区分就像航海带着指南针航海日志,在浩瀚的大海中能区分不同海域的不同气候,不同生物,不同环境,有一定的确定感,安全感掌控感自然更容易成为一个能力强有自信的航海家。同理孩子们也能成为阅读能力强有能力的读者。

《课代》是出生于1927年的日本作者古田足日的作品,初版于1964年。内容是同时期的虚构的一群小学生校内校外发生的故事。对照《儿文》很容易分出这本小说主体裁属于当代小说中的“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之次生体裁“问题小说”

——以现实世界为背景的虚构故事,故事中没有魔法没有超自然力,无论小说还是绘本故事的结局都切实可信,故事表现的人物行为也都真实可信

——这种小说中的孩子有时候会遇到各种麻烦,有时候时个人问题,有些是社会问题。书中的主题通常也与此有关,主人公面临的问题通常会成为情节或冲突的来源

对照《儿文》来看《课代》现实世界的背景是什么?里面哪些人遇到的个人问题是什么呢?社会问题又是什么?以此引出的主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文本中以哪些情节和冲突来呈现呢?在此先不深入讨论,后面几个元素会一一分析!

第五章:人物角色

人物角色——一个人物所具有的精神,情感,社会特征集大成者,这些特征使一个角色区别于其他角色。

前话:为什么要从人物角色开始?如果一个故事里没有人物角色,没有你耳熟能详的哪些人物,你心里还能记住什么?

—人物角色如何发展,乃至怎么被理解,取决于它在故事中的重要性,看它是主要角色,次要角色抑或是小角色。

——角色塑造,可以通过人物的工作娱乐,社会交往,外貌打扮,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其他角色反衬等方式来达到。

——角色前后变化,需要合理的情节,真实可信的背景。按角色变化程度还可以分为立体人物,平面人物,动态人物,静态人物。

在和一年级儿子共读这本书前后,虽然书要表达的深意他未必理解,但不妨碍我们聊人物和情节,他对书中出现的众多人物角色的名字和性格能轻松做到一一对应与粗略概括,可见作者人物塑造比较清晰,主次分明。

对照《儿文》来看《课代》分类文中角色?作者在文本中怎样进行角色塑造的?是否有角色发生了前后变化?角色塑造和变化是否合理可信,角色背后隐藏的人性和社会性是什么?

第六章:情节

情节——就是用一系列的事件表达身处冲突中的人物角色。

前话:如果没有故事情节,还有人翻看书吗?

如果分解对情节的定义不难看出作者把情节分成两个部分1.一系列的事件,2.冲突中的人物角色。

如果把作者比喻成刺绣人的话,那故事就像他手下钩织的丝线,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丝线颜色,编排花纹,哪个地方钩针疏密,选择长度,这些都需要用钩针以一定的手法慢慢勾勒。作者的笔就像那钩针一样,要把故事中一系列事件串起来也需要一定的叙事形式,最常见的是“时间顺序”可以按时间先后,也可以倒叙,插叙,交叉叙,或者几种混合使用,作者就像掌握了时间的人,操控着事件的发展,这样看来写作是不是一件很酷的事呢?

对照《儿文》来看《课代》又运用了怎样的叙事顺序呢?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对厌倦了江湖厮杀想要退出江湖的令狐冲说:“只要有人,就会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呀?” 。同样,有角色的小说就一定有冲突,与自我的,他人的,社会的,自然的。

对照《儿文》看《课代》中是哪一种冲突,抑或是几种冲突。

情节不只是顺序发生的行为和冲突,也是这些行为的模式。

这句话似乎有点难懂,那我们把它比作电影来看,有一类电影还无尿点,错过几分钟一个镜头似乎都影响理解剧情和观剧感受,剧情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剧情又像坐过山车上上下下起分明。还与一类呢,剧情缓慢,平和,日常,就像人民公园的小火车,安全平稳。你不会担心它翻车。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分类。

继续用电影说事,如果你看过大师的电影,你会发现大师的每一个特写,重复的台词和事物,每次特写,每个角色安排似乎都有他的用意,小说也一样,过山车似的小说涉及行为的元素更多会有悬念,悬念式结尾,伏笔,线索,奇情主义,高潮和结局。

说了这么多《课代》有哪些行为元素呢?

第七章 背景

人物角色的描绘,剧情和主题的展开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中。时间和空间的要素被称为背 景。

前话:背景重要吗?尝试变化背景,看看故事能发生何种变化?

想起我看过的一部香港电视剧《寻秦记》那就是典型的从一个时间空间到另一个完全的时间空间,无论是二十一世纪的香港还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国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如果不理解背景似乎不能理解主角项少龙这个角色如何失去爱情有如何为力挽回爱情去穿越时空的选择,也不能理解穿越时空后各种人物冲突,以及遵循历史轨迹的情节发展。当故事情节,人物或主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时,这样的背景叫“嵌入式背景”。

还记得初高中时期拍全家福,艺术照和大学时期拍风靡一时的大头贴,相馆老板总是豪气的说你要什么背景,宫廷的,现代的,自然的?大头贴也是各种风格随意切换,但拍出来后重点还是人和人物的表情动作,似乎并不受背景影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时间空间并不影响理解故事人物情节的叫“幕布式背景”,最常见的是绘本作品中。这种作品应该不多,一时也想不起来哈哈。

既然背景有他非常重要的一面,那背景到底有啥功能呢?

非常喜欢《儿文》中关于读者与背景的说法。不同读者受成长环境不同,对文本解读也会不同,文本影响着读者的解读,反过来读者又影响着文本的意义。但不可否认对故事背景的理解会增加读者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继而得到更多的阅读的愉悦度。所以梳理背景的功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儿文》中背景功能大致分了几个重点——点名冲突,交代历史背景,交代敌对立场,揭示人物角色特点,渲染气氛,象征意义。

那《课代》又是什么样的背景,起到了什么样的功能呢?

第八章。 视角

视角指作者采用的“叙述视角”,而读者对文学故事的解读通常取决于故事的叙述视角——我们读的是哪个讲述者的想法,我们了解的是哪个讲述者的行为立场。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关于视角这个说法是在上一位很厉害的老师的课,当时上小说课完全是懵的,毕竟没看几本小说,没认真分析解构过几本小说,现在看来他所讲课程内容这本书几乎全部涉及,此时再回想课程感觉又完全不一样了,不过假设我当时看这本书也不一定看的懂,阅读量的积累还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讲回我们的视角,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所以视角也不会单一一种,《儿文》中分了最常见的大致四类:第一人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全知视角,客观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很明显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作为讲述者,优点是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代入感强。限制是视角有限,只能展现第一人称所想,而第一人称的言行举止和所想应该是符合第一人称年龄和人物特证的。最难写的应该是以有缺陷人群作为第一人称的视角,但却是让普通人了解它们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全知视角也叫上帝视角,简单一点就是啥都知道的视角。有限全知视角就是知道不止一个人物但不是全部人物的所思所想。客观叙述视角倒是没怎么弄清楚,可能是只有剧情台词动作,没有心理戏和旁白的类似舞台剧。

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元素众多,作者选用适合主题,情节冲突形式和读者年龄段的叙述视角有助于儿童读者对故事中人物和其他元素的理解。

其实除了上述这些点,搞懂分清视角类型以及体会其有助于理解整个文本的作用外,其实无形中也影响着写作吧!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讲一个故事。

《课代》是哪一种视角类型呢?或者是多种交叉,如何判断出?这样的视角类型是否对理解文本有帮助呢?

第九章 风格和语气

这两天在看《乐队的夏天》30 多个乐队一起比赛,晋级,现场对战,可以说是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作为门外汉热闹的同时也慢慢领悟到,原来看起来差不多的乐队表演居然又这么多种形式,这么多风格 ,摇滚,爵士,乡村,金属,朋克,blues,雷鬼 ......这么多乐器的配合吉他,贝斯,鼓,键盘,主唱.........。音乐是一种态度,音乐人用这些东西加上歌词,旗帜鲜明或者隐晦的表达着它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每一个都有着或者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语气,好的乐队都是极具辨识度的。

类比阅读也许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什么是风格和语气了,文学中修辞手法分类繁多,作者精妙的得当的运用词汇和声音给人带来的愉悦感,也让读者更能理解文本产生链接。

《儿文》中把风格分的很细,细的有一种难以读下去的感觉哈哈,因为要去分辨这些也许只有细微差别的风格还是比较花时间,或者在纯粹阅读中感觉没必要,但对于写作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纯熟自然信手拈来,还是刻意死板不合时宜都在影响着这篇作者要传达的和读者感受到的。

这样看来《课代》中运用了哪些风格和语气呢? 我十分怀疑自己能找到多少哈哈!

第十章  主题

主题是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中心意图,由“读者建构”而成。

说从某种程度来说“主题”是相当晦涩的概念。因为自身经历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对同一文本的主题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

特别喜欢《儿文》中的一段概括,在此摘抄下来。

叙述故事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这一问题与时间顺序和叙事顺序有关。“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则与故事的角色和冲突关。“这件事时怎么发生的”责会通过写作风格和叙事语气来揭示。但是,当我们思考“这些都有什么意义呢”便开始探寻主题。

有意思的是我以前甚至不知道小说还有主题这一说,每次看完一本书觉得哇,还不错,或者切,不怎么好。可从来没去探讨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好在哪里?为什么不好?主题不止一个,主要次要,显性隐性,主题也会有层次,好的作品往往都会升华到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探讨。

那《课代》又有哪些主题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文学经典手册》阅读练习笔记(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ga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