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读书⌋这个话题。
最近这段时间读了不少书,有不少人觉得我读书很厉害,因为我现在的确在读一些书的时候,可以做到一天一本书。
但其实这种水平,对于不少经常读书的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我也非常感谢这些人的赞美,但也会让我感觉到惭愧,毕竟我真正开始读书也没多长时间,自己的知识也是非常匮乏。
在这之前,我对那些一天读一本书的人也是相当敬佩,但当我自己也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时候,我发现只要你掌握一定的方法,你也是能够做到一天一本书的。
但我也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做到一天一本书,就彻底将这本书吃透,即便我们认真读了一本书后,很可能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这并不代表“读书无用”,只是想强调一下,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并且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并运用到现实工作生活中,才能真正对自己“有用”。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读书你或许不知道的十件事”,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也是在读了很多书、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渐渐明白的,接下来就和大家一一分享。
1、读书很有用,但绝不是成长的全部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读书才能让自己成长、读书就是成长的全部。
我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也会这样觉得,觉得只要读书了,就能让自己成长进步。
但是,在每次读过书之后,我都会有一种疑惑: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像是没有读过这本书似的?
这也是不少人共同拥有的疑惑。
我也尝试了各种读书方法来解决这一疑惑,但最终都没有太好的效果。
后来我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终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从这句话,我联想到一个词,叫“经历”,经历也是人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因为经历了贫穷,我们能更加珍惜金钱;因为经历了焦虑,我们也能体会到那些焦虑的人的内心痛苦状态。
但如果没有“经历”,而只是从书中获取知识,我们能够真正体会这些吗?当然不会。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永远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的。
这并不是说读书无用,也并不是说“经历>读书”,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和读书是同等重要的。因为经历,我们更能体会一些感受;而因为读书,我们有更多的知识来理解那些经历。
2、再好的知识,不经过实践,都是无用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就以写作这件事举例吧。我发现很多新手写作者会有一个情况,就是会看很多写作技巧的书籍,这或许是受一些自媒体作者的影响,因为他们会推荐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书籍,但看了这些书籍后,仍然写不好甚至写不出内容,你会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我并不是说这些书籍不可以看,这类书籍对我们的确有很多帮助,但帮助的前提是,你要真正用其中的方法不断尝试、持续练习,直到你真正掌握了这一方法才行。
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不实践,而只是看了很多方法论,那么对你而言,这些知识就完全是无用的。
实践才能出真知。
3、再好的书,也有废话存在的
现在我来解答一开始说到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做到一天一本书?
其实最大的原因是,我并不是读书,而是看书。两者的区别在于,读书是需要一字一句仔细阅读的,而看书则是快速浏览书中的精华。
其实现在的很多书籍,尤其是经管类的书籍,是存在很多废话的,有些甚至只是为了凑字数。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极其不友善的。
当然了,并不是有废话的书就完全没价值,书中的一些知识点,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所以,我才用“看书”的方式,快速浏览知识点,在了解知识点后,再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于是也就能做到“一天一本书”。
当然,对于阅读经历较少的人来说,读一读废话也未尝不可,就像我之前的文章曾说的:有些弯路,是我们必须要走的。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
而对于阅读经历比较多的人,我建议学会“看书”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来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4、选择书,比盲目阅读更重要
当你走进图书馆,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图书馆,你会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该走向哪个楼层。
就像之前我在广州,我经常会去广州图书馆读书或者办公、学习,图书馆的书有七八层楼,每一层又有上百个书架,书籍不计其数。
我们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是事先想好自己需要的书籍,然后按需寻找阅读;第二随便找个楼层,随便找个书架,随便拿起一本书阅读。
但我更建议你选择前者。
盲目阅读或许有时会带给自己惊喜,但有选择的阅读,才会让我们获取更多知识。因为当我们有选择的时候,我们内心中就有了想要获取知识的方向,这种选择,也会让我们更快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当然了,如果你是为了休闲,随便拿起一本书阅读也未尝不可。
5、不少书的理论都是过时的,不要尽信书
其实,当一本书问世的时候,大多数理论都已经是过时的了。就像我现在看到一些关于自媒体的书籍中,里边说着“标题为王”的理论,表示起了一个好的标题,就赢得了流量,内容是什么都无所谓。
这样的理论在如今的自媒体环境下,显然是不成立,抛开读者喜不喜欢不谈,现在的自媒体平台政策也是不允许标题党存在的。
还有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也是已经被推翻的理论,因为我们渐渐发现,即便真的花一万小时来深入研究某一领域,也不见得会成功。
所以,读书可以,但不要尽信书。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多读书、多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实践,判断哪些理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所以啊,读书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建立认知,然后才能判断世间的对与错。
6、读书应该是因人而分阶段的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就给自己制定了读书阶段。
首先在最开始的阶段,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除了不该读的书,其它的拿起来读就可以了,因为这一阶段,即便很用心地阅读,也不会学到什么知识,我称之为“探索期”;
其次就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书读,偏向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领域的书籍,比如在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会专门读一些文学书籍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书,两者相结合,然后配合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练习,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这是“萌芽期”;
接着就是有了一定知识后,开始尝试着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也应该开始不断尝试接收新鲜的、不同的知识,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然后就是不断地接收、更新,这是“发展期”。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经历这三个阶段,尤其是“发展期阶段”,这将会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一直陪伴我们,毕竟我们都是要持续发展的。
人的成长也是一步一个台阶慢慢爬上去的,所以我们也需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根据自己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读书学习方式,才能让自己真正有所收获。
7、主动阅读比被动阅读更容易学到更多知识
我现在终于明白,自己上学的时候为什么学习不好了。就是因为,大多数的学习都是被动的。
当我们的学习是在别人的督促下进行的,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读书也是如此,主动阅读要比被动阅读更容易学到知识。
但要做到主动阅读,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对读书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
其实,就像上面说的那样,读书不是成长的全部,我们没必要把读书作为自己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即便是和别人聊天,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当然了,这个态度,需要自己慢慢调整。
8、读书重点在于思考,而不是读完并做导图笔记那么简单
以前我会有这样的想法,读完一本书后,做出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就能够将书的内容完全吸收。
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一个问题,或许当时我读了书、做了导图,但在那之后,我再也想不起那本书的所有内容,更不会应用到现实工作生活中。
因为这期间缺少了重要的一个环节:思考。
思考是思考什么?思考是要联系工作生活中的实际经历,思考某个知识点能够联系其它什么理论和实践,而不仅仅是在看书的当时将它概括成一句话,之后就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用处。
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将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现实工作生活中,从理论到实践,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9、书不仅仅是用来读的,更是用来查的
这一点也是可以解释我现在为什么读书快。
书籍这东西,不只是为了阅读,更不是在阅读一遍之后就可以扔掉了,它也是作为我们日后查阅资料的重要方式。
而快速看一本书,就是为了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先让自己暂时吸收主要的内容和主题,等到将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就可以联想到这本书,从而从书中寻求答案。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查阅资料。
所以对我们而言,大多数书都没必要深度阅读,没事打开翻一翻,掌握一些主要信息,那么这本书在以后就能够为自己所用。
10、建立体系,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
在读书的阶段中,我提到了发展期就是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要搭建自己的体系呢?
有一个网图我觉得很形象,讲述的是DIKW模型——D是data,即数据;I是information,即信息;K是knowledge,即知识;W是wisdom,即智慧。
DIKW模型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就相当于拿到了一些数据;
当我们阅读,我们就获取了信息;
当我们处理这些信息后,就变成了知识;
当我们领悟之后(图中的insight就是领悟的意思),知识就转变成了智慧。
这其实就是体系搭建的过程,并最终变成自己的智慧。
我们读书也正是为了将书中的数据,变成自己的智慧。
写在最后
其实我上面的观点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最好是你能从我的观点中产生新的思考,只有产生自己的思考,才能对自己产生价值和意义。就像我们读书也是一样,需要的是思考,而不仅仅是傻傻地阅读。
原创:进击的徐冰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