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拿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3个奖项的《绿皮书》在中国公映。获奖之前,《绿皮书》在影迷那里就呼声甚高,获奖之后,公映信息与海报等短时间内刷了屏。上映三天总票房破亿元,豆瓣评分高达8.9分,也让该片成为近几年商业上最成功、口碑最佳的奥斯卡获奖影片。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说了什么故事?凭什么收获如此之高的评价,它到底奇妙在哪里呢?
《绿皮书》声称是改编自美国五六十代的的真实故事,当时美国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时处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正兴起。电影里奋斗到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唐,受邀到种族歧视依然比较严重的南部为各地成功人群进行表演,在巡演路上,唐遭遇了不能住白人旅馆、不能进高档餐厅吃饭、被警察羞辱的恶劣待遇,而应聘为唐的司机的白人托尼,从一开始对黑人有偏见,到数次为唐挺身而出,两人建立了友情。结尾时唐带一瓶酒前往托尼家一起庆祝圣诞的场景,动人而温暖。
片中有一场吃炸鸡的戏,钢琴家一开始态度坚决地拒吃,到最后实在受不了司机的“引诱”,不顾形象地大快朵颐,甚至“放飞自我”,将骨头丢出车窗。这场戏被许多网友评价为全片印象最深的地方,放到此处时,影厅观众无不连连大笑。还有网友调侃:“没有什么是吃一顿炸鸡解决不了的。”这场戏甚至带起了一轮炸鸡热,许多影院旁边的炸鸡店都排起了队,太平洋影院甚至与肯德基开展合作,允许观众看《绿皮书》时带炸鸡入场。
《绿皮书》让人喜欢,首先还是电影本身的魅力,它有着经典电影的设置与结构——白人为黑人服务颠覆了以往同类题材主角的身份定位,是一种很强的戏剧冲突,但在处理这一冲突的时候,又使用了春风化雨般的细腻手段,不会给观众造成不适感。故事的一波三折,叙事上反转手段的娴熟使用,幽默的对白与音乐元素的介入,也让它的剧情令人牵挂,进入故事之后难以放下。
影片的高明之处就是将严肃的黑人平权话题,用一个相对轻松的公路片来讲述,把种族主义这个严肃的话题玩成了高级喜剧片。电影中看起来既魔幻,又荒诞的情节,吊足了观众的好奇和想象。
电影之所以叫做《绿皮书》,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美国流传这一部为黑人而设的出行指南,是一本绿色封面的小册子,全名叫做“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书中汇编美国国内所有能接待黑人的餐馆、酒店等场所,如果黑人在旅行过程中出行到这本书以外的地方,极大可能就会受到羞辱和危险。
总体来说,《绿皮书》的剧情、设定、配乐、服装、摄影等都不是最佳的,但都是一流的,当这样一部把所有方面做到一流的电影用一个黑白分明的简单故事讲述出来,它的温情、细腻令人愉悦,这样的电影固然就是一部佳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也实至名归。
想知道更多影视新资讯,关注并留言小编,有好项目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