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晓冉
我想拥有一个“泼妇”妈妈看《欢乐颂》时,没有被剧里各种男女之情撩倒,倒是樊胜美的家庭,真是让人感触颇多。生在这样的家庭,只能用不幸和可怜来形容她。
尤其是当她妈妈携家带口挤进女儿的出租屋,看到女儿打折秒抢的衣物时,樊母说了句极其阴毒的话:这还不如旧社会,旧社会还有个当铺。
见到女儿的衣物时,她心里第一个想法,是把女儿的衣服卖掉,去填补儿子的无底洞。她把全部的心智都用来算计、压榨自己的女儿。
看到樊胜美家人的各种奇葩表现,网友们都群情激愤,以樊胜美的条件,她完全可以过得更好,大家都建议她离开这个拖累自己的家庭,但是,她能吗?
虽然她心里也狠狠地痛着,但她不能,因为那是她的家,她的底牌,她心理上走不出这个困境。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强调“原生家庭”会带给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尤其是“母婴关系”,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童年的轮回。
事实上,没有谁的童年是全部包裹在真正的、完美的“爱”里的。爸爸妈妈吵架,小孩子会害怕,他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才会这样,转而就会害怕父母不要他。
家里人被别人欺负,他也会自责,甚至自责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家人。
家人没有高质量的陪伴,小孩子也会有被抛弃的感受,总之,似乎一切都会在小孩子的心里留下痕迹。
我想拥有一个“泼妇”妈妈来看看知乎上的例子。
我妈像个“女汉子”,特别有力气,家里地里一把好手,看不起干不了活的爸爸。说话粗声大气,一点不会温柔,看见小孩子在她面前撒娇、亲昵就心烦,以至于我们兄妹长大了也很少亲近她。
她从来不跟我说私密的话,连女生来例假这种事,还是爸爸科普我的。在她的世界里,仿佛只有干活,我多想她能停下来歇一歇,抱一抱我,跟我说些贴心的话,可她从来没有过。
-----@雨后的百合
曾经,我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像“泼妇”一样的妈妈。那样,她就可以不被别人欺负,即使被欺负也能用各种招数还击。
那样她就不用被别人的话“噎得”说不出话而只能委屈掉泪;那样她就只有让人“怕”,让人“敬而远之”的份儿。
-----@池塘
我妈是个典型的“长舌妇”,就爱说东道西、说长道短、道听途说、散布小道消息,吃饭很少在家吃,都是端着碗跑到大门口。
每每说起来都眉飞色舞、唾沫横飞,仿佛没有她不知道的事。
小时候不懂事,但走到街上能感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就觉得自己很丢人。长大了,能不回家就不回家,以后我找老婆,只要不像我妈一样就行。
-----@老虎岭
我妈长得特别漂亮,走到哪都有种鹤立鸡群的特别,说话软绵绵的,妩媚动人。爸爸是个大胡子的糙汉子,爱追时髦,90年代的花衬衫和墨镜是我爸的标配。
妈妈在家从来不做家务,都是半倚在床上,柔声嗲气地支使我爸干这干那,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永远是杂乱、荒凉、少人气的。
但她会给我梳头,梳那些别的农村孩子没有的发型,比如公主头,微烫发尾,上面有闪眼的蝴蝶结;或者许仙式的发髻,垂下长长的丝带。
在我12岁那年,妈妈爱上了别人,她走时,抱了抱我,亲了亲我,但还是走了,从此以后再没人给我梳过头。
我17岁就结婚了,很少再回那个家。对妈妈,提不起来爱,也说不出来恨,只是梦里常常会梦见她,醒来枕头是湿的。
-----@迷途的小鱼
我妈是媒婆,嘴皮子功夫无人可比,简直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她就像个魔术师,再难搞定的茬在她这都不是问题。
虽然她办成了很多“好事”,但是,我却对“相亲”这种事再信不起来。爱人,一定要自己找,亲妈也不能信。
-----@棉眠绵绵绵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的脸上一直带着眼泪的,仿佛是永不干涸的瀑布。爸爸好吃懒做、吃喝赌全占,很少着家。即使在外面挣钱也很少带回钱来,回来还跟妈妈要钱。
妈妈一手裁缝的手艺,可爸爸不让她开店,妈妈出去做小买卖挣钱养家他也不让,原因是怕妈妈被别的男人拐跑。对于爸爸的诸多无理取闹,妈妈都无力反抗,只会以泪洗面。
我问她为什么不离婚,她说是为了我们,可我们并不快乐。只想快快长大,羽翼丰满,来保护她,然而对于婚姻,却是不抱希望的。
-----@南飞的燕子
我两岁就没有了爸爸,是我妈一手把我带大,我知道她的艰辛和不易,也发誓要好好孝敬她。可是她好像不希望我结婚,我谈了三个女朋友,都因为她不看好、不同意而告吹。
这次好不容易结婚,她三天两头的闹情绪,妻子一走她就好了。我知道她不愿意“别人”抢走她儿子,可是我终将要有自己的生活。
-----@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经常把“闺女是别人家的人,儿子才是自家的”这种话挂在嘴边。
我每一次考学,妈妈都说“别用那么大劲儿,咱家条件不行,还要供你弟弟”,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有一股恨劲儿,迫使我非要考上不行。
毕业有了像样的工作,却被家里时刻催着要接济不争气的弟弟,他们都认为我是理所应当该为这个家牺牲的,丝毫没管过我作为人的感受。对这个家,我只有更多的怨恨。
-----@奔跑的影子
我想拥有一个“泼妇”妈妈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心里很沉重?家,不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吗?妈妈不是最疼爱自己的人吗?为什么在最温暖的地方会受到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我们不是应该无条件的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吗?为什么会恨?我是不是无耻的?
是不是每个人都在心里暗暗发过誓:以后我绝对不会这样对我的孩子? 但是呢?我们是不是又不由自主地延续了这种不足?就像是一场轮回。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不是的父母”的社会,我们在抱怨自己不被父母理解的同时,又把这种不理解和漠视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说:“在特别讲孝道的地方,一个孩子最容易成为权利狂家庭的受害者。
他被父母伤害,但所有人都说,父母是爱你的,你不该有痛苦。到了社会上,大家也这么说。去看书,书上也这么说。最后,他只能分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强调“原生家庭”会带给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尤其是“母婴关系”,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也告诉我们,我们诸多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来自童年的创伤,哪怕是不经意、不起眼的伤害,都会给我们的心理留下痕迹。
比如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句无心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能让一个孩子敏感、多疑、充满不安全。
原生家庭,我们已经无力改变。但是我们作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就有学习和改变的责任和义务。
不是每个人都生来会做父母的,所以,原谅我们的“原生家庭”;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父母的,所以,我们要去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对于原生家庭的不足,我们应该承认,然后接纳它。对于我们的小家庭,要明白:身教大于言传,并且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成长的同行者和引导者。
孩子需要我们的时间很有限,就那么几年,所以,父母要有“牺牲”精神,请牺牲自己那些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坏习惯。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也得是朝那个方向努力的人。比如:你教育他100遍不要闯红灯,都不如你一次闯红灯的行为来的管用。
跟孩子相处,我们难免会没有耐心,发脾气,但是,发泄完,我们自己好受了,给孩子带来的那种恐惧和不安,会影响孩子很久,甚至一生,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道理谁都懂,但是做不到啊。
所以,孩子,就是来淬炼父母的天使,他让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成长。
没关系,错了就跟孩子承认错误,并保证会改正,孩子会原谅父母的,就像我们教导孩子:知错就改,我们永远爱他一样。
我从来都不相信什么“代沟”,那只是不愿交流和沟通的借口,只是父母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内心,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的代名词。否则,又怎么解释那么多的“忘年之交”呢?
从现在开始,做孩子的朋友吧,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纳他的不完美。静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去伤害。
心理学家说:我们不应该评判孩子,而是应该感受到他的感受。因为任何问题,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疗愈。
好吧,又说了一堆废话,因为,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翟晓冉:一个热爱生活音乐老师,立志做一个不被岁月所伤的好姑娘。
个人公众号:越过na山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