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097821/1ad504ea212833ca.jpg)
昨天老妈就在群里喊话,让今天大家都去吃饺子。工作日来回跑挺紧张的,平时没有这样的操作,应该是有缘由的。一查,恍然大悟,哦,已经到冬至了!
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冬至吃水饺,是约定俗成的一个重要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冬至要是不吃饺子的话,容易冻耳朵,所以在河南饺子还有另一种称呼叫做捏冻耳朵。这种说法很是强悍,因为小时候的冬天,一众小伙伴经常会冻手冻脸冻耳朵,故而这个习俗就显得尤其重要。
今天阳光煦暖,温度十六度,实在是与这个节气不相宜。不过走在路上,听着街边小店的喇叭,“供应羊肉饺子、牛肉饺子、清真饺子、三鲜饺子……”真是品种齐全!而小吃店的门口都竖着大大的招牌,“本店今日供应暖心水饺!”充分显示大家对这个节气的重视。
几个爱吃水饺的同事,前两天去吃饭的时候就被交待,“冬至那天要早点过来,晚了就没有了。”“多早?”“十点多过来最好!”同事无语,这是早饭还是午饭?老板也觉出尴尬来,“晚上来也可以哦,那时就没那么多人了,一下午也能包出许多来。”
老妈包的饺子皮薄馅鲜,主要是软和,面和的软,馅料是小睿点的蘑菇和肉,水分大,包的时候还真是有点狼狈,不过很好吃,足可弥补一切了。
前几年总是荠菜饺子,家人都喜欢吃。单独的荠菜毕竟是野菜,配上肉还是比较硬实的,一般都会再加上韭菜再中和一下,馅料就软和许多。那时在孟津上班,单位附近有葡萄园,葡萄架下的荠菜春秋都非常丰盛,每天中午吃过饭就和同事一道采摘,专挑水汪汪的荠菜苗,比集市上卖的那种枯草状的不知美味多少,真的是鲜的要流口水。
现在就没有那样的口福了。还因为疫情,连集市上野菜也很少见了。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吃饺子,还是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们在距离食堂比较近的宿舍里,采买了面粉,香料,食堂也供应油面,材料可以的话,他们也可以帮忙把馅料拌好。
等有点厨艺的同学把前期工作准备好,然后就是十八般武艺纷纷上场,脸盆上面铺上纸就是摆放成品的地方,啤酒瓶,茶杯是用来擀面皮的工具,一部分人拿擀的正好的面皮直接包,另一部分用茶杯盖把大的面皮切成同样的大小。别说这样大小还挺均匀,于是另外一拨大小不一的饺子被叫停。
不知道饺子包了多少,只记得当时的喧闹,满头满脸的面粉,还有每个饺子都沾满了菜渍。这还不算,等包好了,大家从食堂拿来大的面板,平时盛菜的大盆,把饺子从宿舍往食堂方向运。漫天的雪地上嘻嘻哈哈的,满盆的饺子被倾泻在一脚深的雪地里。所幸雪很大,走的是近路,大家也不在乎,捡起来拍打掉上面沾的的雪花,继续往前走,好像谁也没有想起来,卫生不卫生这回事。
好象回忆起来真的只剩好玩了,还有对那时岁月的怀念了。
当时年少,只道是寻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