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在爱情中,得到总是令人欢喜,而失去从来无比断肠,但更多时候,纵使两情相悦,却仍会纠缠在患得患失之间,于惆怅、嫉妒与欢乐欣喜中起伏波折,仿佛爱上一个人,就像是一场远渡重洋的航行。而无论一生中出过多少次海,那些风浪总是一如曾经,无法避免。而每一次得到与失去之间,也总有无数往事浮上心头,或许,每个人终其一生,只能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此之外的,无非是优雅或者拙劣的重复。
金庸笔下的所有人物里,乔峰是最具有古希腊悲剧冲突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家国民族,忠孝仁义的矛盾与冲突,但或许,逼死乔峰的从来都不是这些所谓的民族大义,而是自阿朱之后,作为乔峰或者萧峰,在或者不在这个世界上,对他来说,都没有那么重要了。正如彼时已经成了萧峰的他亲口所说的那样:“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那个时候,乔峰只是想从此之后终身不娶,直到雁门关前的一刻,才下定决心随阿朱而去。我想,倘若阿朱那时还在,纵然受尽天下英雄的羞辱,或许乔峰也会苟且偷生,只要能和阿朱一起,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没有刻骨铭心的爱过,永远不会明白。
但如果阿朱还在,或许乔峰的感情又无法如此深沉,就像罗大佑在《似是故人来》中写到的那样,“但凡未得到,但凡已失去,总是最登对”。阿朱的形象固然鲜活生动,但她死在挚爱掌下的意外,或许更让她的形象变得完美起来。初读《天龙八部》时,只觉得乔峰是天下无双的英雄,默默无名的阿朱如何能与他相配,但这些年来,每读一次,便觉得可能这世上除了阿朱,再无人能与乔峰相匹配了。
金庸笔下,阿朱身上充满江南女子的婉约,又充满少女的可爱与灵气,与乔峰身上风尘萧瑟的北地豪气相得益彰,亦让如我这般从小在北方长大的读者,自此对江南充满向往与憧憬,再后来读到戴望舒的《雨巷》,在这份朦胧的印象中,似乎走出那样一个“撑着油纸伞,充满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
然而,这样珠联璧合的美好,即使在童话中也是too beautiful to be true的,金庸小说一直被认为是成人童话,和古龙动辄血流成河相比,在金庸笔下死去的角色寥寥无几,而阿朱可以算是其中最无辜、最可怜的。她的死,是一段完美的爱情的破灭,而这种破灭带来的毁灭感并不会随时间的经历而消减,而是心底从此多了一个黑洞般无底的深渊。自此之后,塞上牛羊空许约,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再与爱情无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