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问友:
XM: 你看看我 是不是特缺少德?
XZ:发生了什么事? 何为缺德?
XM:缺德就是………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德?可能就是品德。
我发现老师每次赠的书签上面,写的字都和德有关。这就是说明我很缺少德,要修德。
XZ: 【大笑之】
XM:有德是什么样?
XZ:别把自己给绕进去了。一味地钻牛角尖也不可取,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XM:老师看学生一目了然。必须得知道自己最缺的是啥?不足的地方是什么?这叫自省。别人不告诉你,你怎么知道。
XZ:那你找老师深谈。
XM:不敢找。我找你谈,比较容易。
看来找你谈,也无用。你是戴眼镜看我的。我还是找孔子谈。看看他怎么说德。
XZ:找孔子谈确实要靠谱些。
XM: 嗯。你不靠谱。
二 问孔子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德”,是行道而有得于心。崇德,是如何让自己的德,日夜增加。
那如何让自己的德日夜增加?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① 忠信在我心中,忠信就是我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善断美德就没有地方生长。
② 徙义,迁徙自己的心意。只要听到符合义理的事,发现自己之前的认识不对,或做法不好,我马上改变自己,跟着走!善与人同、见贤思齐、见义勇为、见善而从。
③ 心中有忠信做主,则根本坚固,无一毫虚伪。又能见善而从,见己之不善而改,则根本既固,善行又有所积累,本心之德,日进高明,这就是崇德。
如果心中没有忠信做主、昏昧不明的惑的状态,就会“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人为什么会这样“惑”。情绪反复无常?
人喜欢根据自己的好恶情绪为标准,不能对一个人,一件事做出公正、正确的评价。没有忠信为本。
“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这就是德。
忠信为本,德之本。
什么是忠信?
三 问 师
师云: 从根本上来说,忠信是对【仁】的忠信。忠,是【中心】或【心中】,即心安住于【中】,这个中,是中正仁爱之中,是仁的另一个说法。如果偏离了仁,就是【不忠】,也是【不信】。安住于仁,其言其行,皆从仁而发,是为忠信。
大部分人虽然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但通常缺乏对【主忠信】的自觉和自律,所以很容易被情绪干扰,受制于情绪。
主忠信的主字,代表一种清醒自觉的修行,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言行是否偏离了忠信,发现有偏离,就及时调整,长期这样训练,忠信才会成为生命中主导言行的力量。
与人交流时,除了要【主忠信】,还需要一份对人对事的冷静观照,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既不违背【主忠信】,也不冒失唐突。
多观察,少说话,三思而后行,可矣。
最后问自己,有没有明白?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