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写写我的教育经历。
单小学我就读了3个,不是我顽皮,是学校分布呈阶梯式而已。
第一个是村学,教室前有片空地,暑假回来还要除草。
老师是个大叔,早上担完粪才过来上课,傍晚太阳还没下去他就解散掉我们,因为他还要去忙地里的活。他当时承包了我们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自然实验等等,但年级一往上,因为除了数数、简单的汉字之外,他就不太会了。
所以一到三年级就要转学校。
这个村学好像是两村人筹钱建的(想不起来了)。桌子是用泥砌的土台,椅子也是,冬天怕冻屁股,村里的话是“娃娃的屁股冻不得”(有些好笑~~)就扯条木板往上一搭。这样教室里就是几条土台子,出入不便。孩子们又土匪的不行,这种土台子两三天就掉角,“匪柴”的爸就得背着泥壁来补一下。
这样我们就挤在这个土台之间,两个年级横刀劈开,老师教完我们就跑到讲台那边去教二年级。我们这边闲下来了就练习睡觉玩耍什么的。
后来上到三年级转学,五年级又转,初中转完高中转,没完没了。反正就是要想继续接受教育就得往上不断跳跳跳。
后来在大学我和其他地方的同学在一起就会说起大家的小学中学啊,我就很郁闷,觉得老家的教育资源太薄弱了。
所以每年回家我爱四处走动,听人讲这方圆百里学生的情况,但发现物质条件是改善了很多,相比我们小时候每天上学不用爬山走路,不拿煤油炉烧饭了。学校有免费食堂了,也发补助。但这几年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方圆的学生辍学、捣蛋的比我们那时还多,其中就听到有偷人家牛被抓的。。。
反正一听就是整个乡里乱糟糟的,我们上学时,田地荒废少,大人还被拴在土地上,乡里的那种“平衡”还没被打破。现在田地荒芜,大人在外挣钱,发现相比以前吊死在考试这条单线上,不上学不用辛苦的种地也能挣得很多,“反智”想法就在家乡蔓延,孩子也受此影响,天天想着辍学去外闯荡。
家乡的有些老人对此忧心忡忡,我在乡间走动时听闻各种变化也有批判现在追忆当年的冲动,但就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的老人看着乡间的失衡痛心疾首而言,我冷漠的觉得在这种大潮袭来下怀旧和感伤太渺小了,但我也挺怀旧的,为了和抱持固见的老人区分开,为了弱化大时代下自己的渺小感,我没有强烈激动的表达,在乡间看着这一切改变却无能为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