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时刷朋友圈,偶然翻到高中同学兼大学室友的小H从国外回到家乡的消息。
果然,没过多久,大学宿舍的微信群里就热闹了起来。
四五个女孩子叽叽喳喳地商量着,要在春节前找个时间聚一聚,见我半天没在群里吭声,关系还不错的球球和小希开始疯狂的@我。
看着不断跳出的语音及文字,我陷入了沉默。
事实上,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和她们的联系就在主动减少,平时别说电话短信了,就是微信群里都很少主动发声。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大学度过的,半生中可算作挚友的,也都是大学同宿舍的兄弟姐妹。
但对于我而言,大学时光并不美好,甚至从不愿意主动回忆。
❷
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信息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娱乐活动匮乏的可怜,因此,自然而然的,生活的乐趣就放在了同宿舍姐妹之间的你来我往上。
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
当我意识到宿舍里在一轮一轮地进行着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人莫名其妙的孤立开始,这句话就总是跑进我的脑海里。
大一开学一个月之后,小希成为了宿舍里被孤立的第一个人。
或许是因为她长得漂亮,又有才华,加上原生家庭的一些原因,小希给人的印象总是有一些倨傲和冷漠。
而这,变成了她被孤立的原罪。
发现这件事,是有一天,小希外出时,其他人问我的那句话:你不觉得她冷冷盯着你不说话的样子很讨厌吗?
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怎么跟她们解释,她们眼里小希的孤傲,只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的一层保护色,其实她的性格并没有那么让人无法接受。
但是显然,她们听不进去。
人总是习惯相信自己的固有认知,并试图去让有不同观点的人跟随自己。
不知道小希是否发现了宿舍人对她隐隐的敌意,或许发现了,但是并不在意,她总是坐在自己床铺的角落安静地看书,或者睁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静静地打量其他人。
对小希的疏远和排斥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孤立对象——我。
至今我也没有弄明白,当初的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被放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所有人,包括小希。
我是一个神经比较大条的人,近一个月才发现,自己似乎在宿舍里活成了“透明人”。
那段日子,每天上课、图书馆、打短工的超市、宿舍,过着简单而重复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我在宿舍里待了一整天,期间跟其他人交流的话语一只手就数的过来,我才意识到,我成了第二个被孤立的人。
我曾经为了缓和气氛做过努力,但每次找到的话题都以冷场告终;也想努力地参与到她们的聊天中,但不管说什么,她们接下来的沉默总让我觉得自己那么不合时宜。
后来我放弃了努力,开始减少在宿舍的时间,出去的更早,回来的更晚。如此,恶性循环。
转折点是在两个月之后的一次事假结束,我从家里返回学校,同宿舍的人都去上课了,闲的无聊,我就把宿舍里里外外整理打扫了一遍。
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我轻而易举地就又被她们重新接纳。
不管怎么样,重新融入其中我依然很高兴,尽管这高兴中夹杂着一丝忐忑,不知道哪天自己会不会又被当作“另类”束之高阁。
没多久,被孤立的人换成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原因也五花八门,不注意个人卫生、讲电话声音太大、偶然的一句话语气生硬,甚至某某某穿的衣服不好看,这些都能成为不喜欢一个人的理由,然后几个人聚在一起声讨,你一句我一句,直到把这个人批评得一无是处。
一轮一轮,每个人都曾经被排斥过,也排斥过别人。但是从来都没有人想过,为什么要这样。
尝到过友情的滋味,所以更害怕失去。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每天在同一个环境里,日复一日地被当作隐形人,甚至会被别有用心地讽刺、挖苦,而自己也会格外敏感,仔细听传进耳朵中的每一句话,是否有不和谐的音符,心理不够强大的人很难承受。
我不喜欢这样的氛围,又无力改变,因此,只能在跟她们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的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加忙碌。
至少看起来更加忙碌。
但是孤独依然很要命,我开始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地去维护宿舍外发展的一段又一段友谊,敏感而又脆弱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心,似乎离了那个方寸之地,依然有朋友可以跟我并肩站立。
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
临近毕业,发生的一件事,将我并不怎么快乐的大学生活彻底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一个深夜,宿舍里一个长期被孤立的女孩子借着酒意回到宿舍发了疯一样地吵嚷叫骂。
细听之下,枪口竟然是对准了我的,而原因是不久前我在个人社交平台上上传了一组宿舍姐妹吃饭的照片,恰巧那组照片里,没有她。
长久积压的委屈似乎都在那个时刻爆发,她口齿模糊、语无伦次地诉说着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话语中夹杂着对上传照片人的辱骂,字眼难听得我浑身发抖,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更让我难过的是,当发泄的枪口对准我时,宿舍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哪怕是劝阻一句,更加没有人站在我的身边。
安静得连呼吸声都轻轻浅浅的夜里,只有女孩子醉酒后歇斯底里的声音,依然不断地在控诉和辱骂。
几次我想拉开床铺的布帘跟她理论,或者哪怕是解释一句,上传的那组照片并不是想给她难堪,但几次我都忍住了,我不敢。
是的,不敢。
某种角度说,照片的上传的确是我考虑不周,将本来就微妙的宿舍关系公开化,况且,这件事也只是她宣泄的突破口,事情的根本原因不在照片,而是她长期受到的孤立与排斥。
我更怕,如果我站出来跟她理论,宿舍里的其他人还是会选择明哲保身,如果真的那样,我会更难堪。
或许是发泄的累了,或许始终没有人回应,最终叫嚷的声音一点点平息,而那个夜晚,我睁着眼睛一直到天明。
两天之后毕业,我第一个离开宿舍回了家。
从此之后,我和她们之间的联系仅限于节日和生日的一句问候,再无其他。
❸
从回忆中挣扎出来,我发现球球已经给我私发了好多条信息,最后一条只有一句话:
每次聚会你都找各种借口拒绝了,这次来吧,我们都很想你。
或许是被她的话打动了,或许是觉得不能总这么逃避,那一刻,我决定去参加聚会。
到定好的日子,我精心装扮了一番,赶到了聚会的地点。
差不多有十年没见,她们每个人都有了细微的变化,但又有记忆中的样子,相较于我的紧张无措和如临大敌,她们其他人似乎都从容很多。
酒过三巡,拉家常的话语也开始荒腔走板。酒越喝越多,大有不醉不休的架势。
我也喝了不少,晕晕沉沉的时候,最先听到小希带着哭腔的声音,絮絮地诉说着对于在当年那场闹剧中,她没有站出来的懊悔。
说着说着,她的话语也开始掺杂了怨怼,因为也被莫名其妙地排斥过,所以她也跟我抱持着一样的心理,不敢大大方方地站出来。
小希的话像打破了一种禁忌,几个人相继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原来大家都有着相同的心思,在那段青春岁月里,遭受过同样的创伤,也都曾经把同样的创伤奉送给了别人。
而毕业前夕的那场控诉与谩骂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曾经那些针对别人的视而不见、冷嘲热讽,终于以惨烈的方式反噬给自己。
虽然她们知道那个女孩子针对的不是自己,但偏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一把匕首,密集地刺向心脏,精准无比。
意识混沌间,她们还在絮絮地说着,虽然没有一句对不起,但言语间却满是歉意。
人总是这样,年岁越长,那句道歉就越难诉诸于口。
我实在没有力气抬起头给予回应,或者说,借着这微醉的酒意,我也有了不去面对彼此间难堪的借口。
但终究还是释怀了,那些始终不敢不愿去回忆的瞬间,那个夜晚难堪又无助的自己,我终于可以放心地说再见了。
♡♡
原来跟自己和解是这么简单,有这么美好。
作者:不会水的鱼
简介:85后老阿姨,中文本科毕业,曾经从事过记者工作,目前从事工作也与文字密切相关。喜欢写作,喜欢历史,喜欢文学。
文章源于微信公众号【叶子故事馆】,关注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不一样的故事视角,等你来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