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服务了不少苏州的客户,第一次这么立体地了解这个城市。苏州作为一个对外资依赖较高的制造业大市,值得我们深度理解它的产业特点,以及未来的方向。这期的《财经》为我们完整的呈现了这个中国智造业强市,经历农转工、内转外、量专质,再到“内外联动、共生共赢”的过程,其发展历程可以视为中国制造业升级之路的浓缩版。
整体篇 —— 中国实体经济标杆样本
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
从国际比较看,苏州制造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 与全球人口小于3500万人的国家相比较,苏州制造业规模仅次于瑞士;
- 2020年苏州制造业销售产值3.38万亿,低技术、中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为4475亿、5683亿、23613亿;
- 2020年苏州市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为49.3%。
内外联动,共生共赢
外资与内资共生共赢
-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苏州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苏州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内外联动、内资与外资共生共赢的格局;
- 苏州拥有23家全国民营制造500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 2021年底,苏州累计使用外资1400多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68.6%。制造业使用外资行业,主要包括通信、电气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主要国别和地区来自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等;
- 2016年开始,外资总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利用外资占比逐年扩大。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共进
- 钢铁、化工、纺织等苏州传统的优势产业,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从要素拉动转向创新驱动、向现金钢铁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纺织材料、高端设备等转型;
- 2009年以来,苏州积极位育和发展包括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 生物医药产业,现已成为苏州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21年预计突破2000亿;
集群式发展与大中小企业互利互促
2022 《财富》世界500强,苏州三家企业上榜——恒力、盛虹、沙钢,数量领先于佛山、青岛、无锡和宁波。
产业升级与“产城人”融合起步并进
制造重镇的开拓之路
2021年,苏州工业突破4万亿大关,超越上海,仅次于深圳,成为中国第二工业城市。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苏州从“鱼米之乡”转型成为“工业强市”,建立起庞大、先进、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已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是中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高端纺织、优特钢铁、通信技术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制造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从1978年到1992年,“苏南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可谓苏州制造业发展的起点。改革开房后,苏州凭借毗邻上海这个但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吸纳上海的技术、人才等要素,加上自身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探索出著名的“苏南模式”,即以集体经济与乡镇企业为主、以乡村干部推动为主,追求共同富裕。
- 从1992年到2012年,苏州全面开放,充分融入长三角以全球产业链循环体系,可视为苏州制造业发展腾飞阶段。以“中新苏州工业园”为典型代表,拉开了苏州吸引外资与一流企业、大力发展外贸经济的序幕。
- 2012年至今,量质齐升,苏州制造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不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持续做大做强制造业、夯牢实体经济基本盘。二是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以提升产业能级,高精尖产业占比不断提升。
高质量发展仍需迈过三道坎
- 产业创新能力与引领性有待提高。苏州缺乏高端创新资源,加之许多产业的发展源自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内生创新能力稍显薄弱。
- 企业梯度培养力度仍有待做强。一方面,苏州企业发展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现象。另一方面,苏州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养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
- 外资外贸结构有待提升。2021年外资企业在苏州规模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57.3%,外资对于苏州的经济仍起着压舱石的作用。
成为“制造强国”中坚力量
- 持续推动苏州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下一步,要围绕新发展格局构建、服务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引培一批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注重在软件等方面补齐短板,为智能制造与服务型制造发展奠定更好基础。此外,还应重视产业跨界融合创新,积极探索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 加快推进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促进苏州工业发展模式革新。继续加大力度导入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出台更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归国创新人员的吸引等。
- 加强对民营经济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
- 以改革创新永不止的精神推动产业生态体系构建。
苏州制造的发展路径
从自动化生产到智能制造
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
从规模扩张到专精特新发展
从单一研发投入到创新要素集聚
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从产业需求到驱动应用型创新发展
从营商环境优化到产业生态构建
区域篇 ——6+4 布局
打造“新昆山之路”
2021年,昆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8亿,规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分别冲过万亿和千亿美元大关。主导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超5600亿元和2800亿元,综合实力连续17年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是驱动昆山高歌猛进的两个主引擎。这两大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占比超全是规上工业产值的80%,13家龙头企业产值占比约45%。
昆山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合作“第一域”,是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汽车零部件是昆山装备制造业另一个举足轻重的板块。此外,在工程机械费和机器人领域,昆山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在昆山人看来,长三角周边做0到1最有条件的一定是上海,而从1到10最有条件的则是苏州工业园,而做10到100则是昆山的强项,因为昆山产业基础好,有产业集群。
当前,昆山正在加速“耦合”产业链与创新链,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千亿级和6个百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加快构筑“2+6+X”新兴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几乎是为昆山量身定做的新赛道。
工业园区:苏州模式的先行者
工业园已经成为苏州甚至江苏省对外开放的高地。园区成立至今,实际利用外资373亿美元,落户5000余家外资企业,包括101个国家和地区的166个500强企业的项目。外资创造了工业园区约60%的税收,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90%的进出口总额。园区已经利用其产业基础,逐渐从成本中心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园区如今形成了“2+3+1”的产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占到2021年规上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三;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则是园区未来经济梯队培养的主力。
生物医药是工业区最为知名的新兴拳头产业,连续多年保持了20%以上增速。2022年,已经集聚16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包括自主品牌企业1400多家、外资企业200家,生物医药总产值年内首超1000亿元。
张家港:多面港城,蓄势新能
靠港口外贸和制造业起家的港城,造就了沙钢、永刚、浦项、国泰、澳洋、广大特钢、陶氏、霍尼韦尔、联合铜业、华昌、东华新能、富淼科技等本土骨干企业,也涌现出一批像“钢铁一样强悍性格”的企业家。
张家港,临港产业发达,规模企业集聚,外向型经济活跃。2021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811亿元,整体工业营收5672亿。目前已形成四大主导产业:冶金、机电、化工、纺织,主导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4%。
三条铁路和水运,让张家港梦想成为横贯东西、承启南北的重要交通节点,新枢纽可以助力串起长三角“朋友圈”。
长三角一体化的“吴江版”
2021年全国十强区的榜单中吴江位居第十,这年,吴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4.53亿,全年实现增量超200亿元。除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光电通信四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重构创新产业链。
“中国的实体民营经济看苏州,而苏州的实体民营经济看吴江。”恒力、盛虹、亨通、通鼎、永鼎、东方恒信资本控股六家企业在上“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金榜。吴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根基在于民营经济。
20世纪80年代,吴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是浓墨重彩的历史。
高新区:优化产学研,汇聚创新源
30年来,苏州高新区以苏州2.5%的土地,创造出近10%的工业产值和经济总量,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40%和财政收入26%的年均增速。
苏州高新区正在构建“2+6+X”现代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绿色低碳、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
常熟:思辨稳健发展
昆山、张家港、常熟与太仓,代表着苏州强大的县域经济,常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市的第一方阵。但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与经济基础,也让“四小强”呈现出不一样的产业特征。
稳健与均衡,是常熟产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常熟缺乏“巨无霸”型企业。如今规模最大的是2021年年收入300亿元的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
在外向型经济占主要地位的苏州,常熟的内外资比例也是均衡的。外资以日资与德资占比较多。
常熟最为知名的面向零售市场的品牌波司登,曾经在2009年走过多元化扩张的弯路,公司与2018年重新提出“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重塑“羽绒服专家”的形象。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在国内低压电器行业独树一帜。常熟超前布局的氢能产业,已经出见规模。
太仓:“德企之乡”的突围
太仓工业门类齐全,拥有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这里是著名的“德企之乡”,深耕对德合作30年,拥有约450家德企,包括50多家世界“隐形冠军”企业。太仓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个既沿江又临沪的县级市,是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拥有全国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太仓港。
在制造业领域,太仓拥有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和先进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包括高精密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核心零部件等特色板块。其中汽车核心零部件实现产值580.63亿元,代表企业有舍弗勒、博泽、博格华纳等。先进材料产业主要有专用石化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工材料、特种差别化功能纤维、高分子材料等板块。太仓港港口开发区拥有亚洲最大的高级润滑油生产基地,世界顶尖三大润滑油生产巨头艾克森美孚、中石油润滑油、BP均在此设厂。
航天航空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是太仓的培育重点,力争到2025年两个产业的规模均突破500亿元。
吴中:做强检验检测,赋能实体经济
检验检测产业是吴中区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在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吴中区着力构建“3+3+3”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检验检测等领域。
相城:构建车联网生态圈
2021年,相城提出了“一区十业百园千企”的发展图景,在此前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航空航天、能源互联网、数字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服务产业。打造“3+7”产业集群。
车联网产业是相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赛道,也是相城正在打造的三大标杆产业创新集群之一。目前,相城已聚集相关企业超1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8家,招引和培育了Momenta、智加科技、挚途科技等创新型企业。
产业篇
电子信息:首破万亿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2018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破万亿元的产业并跻身窝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方阵。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2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总额(21.7万亿)的38%,增速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为第一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额达1.65万亿元;手机出口9.5亿部;集成电路3107亿块;液晶面板14.24亿块。集成电路仍是第一大宗进口商品,2021年进口6355亿块。
电子信息产业为苏州工业部门第一大产业,是苏州首个突破万亿元的产业。2021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11623亿元。2021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142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74.9%;全国来看,占全行业出口额的10%左右。
结合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苏州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创新集群的建设可以重点关注以下领域:传感器、工业软件、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
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脊梁的进阶
2021年,苏州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12709.4亿,是全是两大万亿级产业之一。苏州装备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发展,2021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5103.67亿元,较上年提升15.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和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2.5%和40.15%。
苏州在电器机械、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高端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
电器机械苏州第三大工业部门。苏州在光伏组件和光伏电池制造产业起步较早、基础较强,重点企业主要布局在常熟、张家港、高新区,涌现了阿特斯、通用、腾晖等一批知名企业。2020年,苏州光伏电池产量占全国44%,光伏组件产量占全国产量约48%。在低压电器行业,位于常熟的常熟开关是国内龙头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15%。
工业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绿地谐波成功打破了国际品牌在国内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在系统集成领域,江苏北人专注汽车行业机器人集成,在柔性焊接和电池托盘领域竞争优势突出。在新赛道的选择上,位于工业园区的汇博机器人抓住了职业教育领域的需求缺口,成为国内产教融合的典范。
汽车及零部件金龙汽车作为苏州历史最悠久的车企,在燃油和新能源大中型客车领域销量居全国第二。位于常熟的奇瑞捷豹路虎工厂拥有两大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年产能20万台。昆山被誉为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高端医疗器械以高新区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务凭条,相继培育除了长光华医、心擎医疗、康多机器人等一批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
数控机床苏州吸引了位列世界顶尖梯队的巨浪、牧野等外资品牌投资建厂。日本牧野在昆山设厂20多年来,已将牧野集团全球电加工设备产量近80%布局在此。在金属切削机床领域,华辰紧密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领军企业。2021年,德国巨浪将其世界级制造工厂落户太仓,布局了四条组装线。
提升协同创新力:形成先进材料策源地
2021年先进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739.5亿元。从产业类来看,全市先进材料产业已基本形成涵盖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领域,以及纳米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
以张家港、常熟为主,依托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面向汽车、航空航天、海工船舶等领域的优特合金钢,打造国内领先的精品钢材料产业集群和绿色智能冶金产业基地。以张家港、常熟、太仓为主,依托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和常熟新材料产业园,以跨国生产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以硅材料为主导的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打造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吴江为主,依托恒力和盛虹两大“世界500强”化纤巨头,围绕新型化纤及功能纺织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创新产业集群。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光电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功能膜材料,重点打造世界领先的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和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
生物医药,十五年磨一剑
2021年,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2461.2亿元销售收入,2002亿元的规上工业产值,成为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集聚了惠氏、礼来、强生等著名外资企业,吸引了恒瑞、药明康德等国内龙头企业设厂,培育了信达、盛迪亚、开拓、基石、康宁杰瑞等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
园区经济,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法宝。苏州已经形成以苏州工业园区委“核心”、工业园区与高新区“两翼带动”、多个特色产业园区集聚的“1+N”生物医药布局。
行业洗牌,苏州纺织业如何破解?
盛泽镇是中国化纤行业的“晴雨表”之一,监测丝绸、化纤价格变动及相关企业景气波动的“盛泽指数”就以此为采集中心,向外辐射。盛泽镇有如此地位,恒力和盛虹两家龙头企业功不可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