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压岁钱”
侃侃“压岁钱”岁岁腊月,今又腊月,转眼又是“新桃换旧符”了,除夕新年的前夕,侃侃“压岁钱”。
压岁钱,除夕夜或岁首(正月初一)长辈给下一辈的红包。这一民俗不知起于何时,据“考证”大约在宋代就兴时了。
南宋词人周密(吴兴人,字公谨、号草窗),入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即武林、今杭州),的繁盛情景,作《武林旧事》卷三《岁除》中记述:“禁中后妃诸阁,又各进岁轴儿及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祥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官臣臣珰。”此随年金钱赐予后妃、亲王、贵族、大臣和太监头子,性质实如后世的压岁钱。
上行下效民间便有了此风行,清代,“压岁钱”大为风行。敦崇《燕京岁时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说明“压岁钱”有二种,这是北京的市俗。至于在南方,顾铁卿《清嘉录》:“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并引王茨檐诗句:“不惜金钱分压岁。”张轶青:“用镇将除夜,回环朱缕结。”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日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忱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生活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年高91岁的高寿书画家黄钺,世居芜湖,作《岁暮十咏.压岁钱》云:
华堂贴地铺氍毹,
青红炫眼群儿趋。
辞年压岁钱互送,
青铜锵之衣襻重。
硎童灶妾纷滿前,
纸包三寸糊且坚。
得钱商榷作何用?
却崇新年博场哄。
南邻有客昔奢华,
当头今少重茅遮。
筑台避债不可避,
那有馀钱儿压岁!
这首诗反映了芜湖世俗,凡大户人家不仅对儿孙辈给压岁钱,也对家童、厨娘、下人(打工仔)赏红纸包。按惯例,压岁钱数额不大,从以上所引诸家诗看,不过是一百二百、百十、百文青铜钱而已,小额,象征性的。诗的后四句还有讽诫涵义:“南边邻居过去生活豪奢、大派,于今败落得连茅草房也盖不起了,债台高筑,连几文压岁钱也拿不出给孩子了”。
当下,芜湖依然风行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这传承八百多年的风俗,几乎是不可抵制得了的,“文革”中笔者十几岁,那年头家家清贫,但逢“春节”,还能获取几毛钱的“压岁钱”。笔者生活在芜湖,依据承袭的乡规陈俗,先是给儿子、侄儿女的压岁钱,后来是给孙辈。但是压岁钱的数额与时俱进,从当初的几元到现在的“三位数”了,不过这“压岁钱”也成了贿赂的道具,下级借此行贿上级。查“压岁钱”红包也成了“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行动之一。不过中央“八项规定”,从制度上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压岁钱”红包贿赂的现象。
孩子长大了,如何使用“压岁钱”理应有自主权,只不过应当有道“禁律”:“不准进网吧!不准玩电子游戏赌博机!”
日子小康了,“压岁钱”的含金量也愈来愈高了,攀比斗富,争多鄙少的现象,出手“豪迈”,“一掷千金。”应当提个醒:这对“小字辈”是极不利的。不妨读读黄铖的诗句,以“南邻”为戒,就明白个中的道理。
侃侃“压岁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