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溪不会忘记
刚于12月21日去世、今年85岁高龄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吕洪年先生是我国著名民俗专家。他曾踏遍浙江山山水水,与兰溪的六洞山就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这是吕洪年教授撰写的《徐霞客与兰溪六洞山》一文六洞山,曾留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身影,涌雪洞与玉露洞之间那七转八弯的山径小路被称为“徐霞客古道”。两百五十年后,来自省城高校的吕洪年讲师也走进了水泥之乡——洞源、白坑村。现场踏勘后,他撰写了多篇有关六洞山的研究文章,并与人共同编著了《六洞山揽胜》,为金华北山北坡六洞之一涌雪洞(地下长河)迅速成为浙江省知名旅游风景区付出了一个学者的智慧。
六洞山不会忘记他,生活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和岁月洪福中的兰溪人不会忘记他,也不能忘记。
这是由吕洪年教授与兰溪蒋应刚、施怀德先生共同编写的书籍。 以上是吕洪年教授发表在1997年出版的《婺州民俗大观》上的文章 以上是吕洪年教授发表在1997年出版的《婺州民俗大观》上的文章二、散文写作与民俗学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后,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杭州大学要开新的选修课程,谁有哪一方面的专长,就可以开新的课。吕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1982年,我就开了民间文学这门课,后来发展成为民俗文化。听的人很多,大教室里几乎都坐满了。我教的都是老百姓流传下来的东西,民间故事、生活习俗……所以听的人很多,而且津津有味。”
民俗说到底是民生。今天,再看他与记者的谈话,还是那么情绪饱满、掷地有声,充满者民俗学者独有的眼光:“因为这些内容是老百姓世代传承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须臾都不能离,所以说到底,民俗问题也就是一个民生问题。”
吕教授虽个子不高,却衣着楚楚,声音洪亮,充满感染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上,作为学生的我、我们曾亲耳聆听过吕教授朗读的由他本人撰写的散文作品《浦阳江的沙》让人激情澎湃,至今记忆犹新。
在他忽高忽低、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浦阳江那弯弯曲曲的身段、清澈见底的碧潭以及江水中的美丽景象:一粒粒沉浸已久也漂洗已久的金刚砂,被打捞者用锄头一一划进扎入水中的高脚杆畚箕里。打捞者用扁担头套进畚箕顶上的绳索,先墩下身,然后双脚猛地一下用力,腰杆一直、肩头一抬,畚箕突然跳出水面,金刚砂露出了它晶莹剔透又白中带黄的真面目。依稀见到了一堆堆垛在江岸边,被滩头风刮得亮亮晶晶、清清爽爽的砂粒,被输送带传输到最高点,然后翻身而下,时多时少地有节奏地进入了运货车的车厢,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省城工地上,经分筛,粗粝与精细各自选择了水泥与石灰,进入建筑物点基础与墙头、竖墩子与屋顶,与钢筋和砖石一起筑成了一座座百姓家院,迎来了入住者欢天喜地的笑脸,此后,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和平地生活,也筑成了一所所中小学校、一家家幼儿园,让含苞待放的孩子天天有书读,有平整的小操场玩,日日接受老师的教诲,天天增加课内课外的知识。
从几十年民俗风情考察与研究中,吕教授还获得了一条宝贵经验,那就是先深入民间听闻百姓故事,了解人物的种种口碑,获得初步感受后,隐身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并结合各时期已公开的考古发掘材料,互为参照对比,进行解读和认证,最后形成比较客观、接近古代社会现实的结论。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条考察研究一地风情民俗和古代人物的新路径新方法,一定能在后学者那里得到继承与发扬。兰溪市文史专家施福山先生经常阅读吕教授各种民俗专著和散文作品。他在简文中说自己“深受启发,教益良多”。
“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它真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吕教授说自己欣赏民间文化,愿意终生为它献身。昨天,他真的信守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但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眉善目、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师长。
陈水河整理于2022年12月22日1:00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