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板的故事,也是闻香尝涩的故事。
潮汕人喜欢煮一些粿条或面条汤,特别是双职户,一是方便,二是节俭。隔壁邻居也是三口之家,夫妻都在打工,儿子小敏今年读初一,上午放学回家,就跟他妈抬杠,埋怨他妈没有买鱼丸和虾球,粿条汤只有肉碎,味道太单调,他妈解释说,今天下班匆促了点,市场上的买不到鱼丸和虾球,但小敏就是怄气不吃。
因为是邻居,两家常有来往,而且小敏的电脑坏了,也常来叫儿子帮他弄弄,大家都熟,妻和儿子便过去劝劝。约10分钟功夫,隔壁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母子俩凯旋而归,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问妻,你用什么办法让小敏吃粿条汤。妻说,我问小敏暑假作业作完成了没有,要不要我提供作文素材,小敏一听就来劲,他家中午吃粿条汤,我就给他讲我们当知青时吃的粿条汤,接着,儿子绘声绘色地把妻讲的故事又复述了一遍:
1969年,也就是你们上山下乡第二年的一个夏天,知青点的几个男知青推了一板车番薯到县城卖,买回了粿条和一斤猪肉。中午,大家忙开了,有的生火,有的洗葱,大家忙着煮粿条汤,因为人多肉少,一斤猪肉要把肥肉起出来煎油,剩下的切片,太少。大家建议,把猪肉剁成肉碎算了,又方便又饱眼,老妈找了一块砧板把猪肉放在上面使劲的剁,把猪肉剁成肉碎。
说到这个砧板,那还有一段来历,当年插队的时候,大队在购置日常生活用品的时,鍋碗瓢盆都给考虑,就这刀砧板没有买。日常,知青们要切菜、切肉时,都在大水缸的缸盖上操作,虽是方便,却不卫生。那年夏天,一阵大风把小山村的山坡上刮倒了很多树,在清理山林的时候,我们特地向大队要了一截直径大约20多厘米的松树树干,刨平后留下作砧板,当时就有社员说过,松树的木质最疏松,作砧板不合适,但由于知青们急于要块砧板,也就不在意社员说过的话。
水开了,粿条和肉碎一起下锅,再加点盐,香喷喷的粿条汤起锅了,一股淡淡的松脂的芳香味弥漫在厨房里,饥肠辘辘的知青们迫不及待的盛起碗就吃。
“怎么有一股松脂味?”不知谁喊叫了起来,大家停了筷子,仔细一看,碗面上浮着一层毛茸茸的木絮。原来,老妈刚启用的砧板发挥了效应,肉碎里,不仅加入了木絮,也增添了松脂的味道。但大家抵御不了猪肉的诱惑,都大口地吃起来,还说:好吃、好吃。新鲜的猪肉都吃到肚子里,而松脂的那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却留在了口腔里,很久很久才消味灭迹。
小敏听完故事后,对他妈说:“妈,我们吃吧。”
“阿姨,那什么树木作砧板最好?”小敏问。
“龙眼树,我爷爷说的。”儿子抢答。
砧板.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