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政策网络的形成原因:
1、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2、交换资源的需要;3、结盟的需要;
4、追逐权力的需要;5、协调的需要。
(十七)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
1、结构的紧密程度不一致;2、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
3、规模和边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知的结果。
(十八)联邦制对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政策更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2、有助于扩大民众的政策参与。
3、联邦制也为民众批评和反对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动提供了舞台。
(十九)治理理论对公共政策的意义:
1、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2、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3、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4、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二十)公民作为政策客体的理由:
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视。
3、公民的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十一)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4、角色替代。
(二十二)社会团体、公民社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
1、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
2、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采取排他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
3、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
(二十三)大众传播与政策制定(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三个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1) 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
(2) 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
(3) 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
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1) 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
(2) 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
(3) 构建“第二现实”。
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