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58415/9b00ff5d40708f19.jpg)
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是充满着妥协的东西。虽然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是有所犹豫,但内心深处想要的其实仅是一个借口而已,好让自己心安,也会借势而逃离。其实这种状态并不是不好,起码它可以让我有一部分社会责任得到相应的实现。
就像第一段,当时我是走在离家不远的一条柏油路上,刚好路面有很多积雪。我背着一个双肩包,抬头就能看到居住的小区。油路很长、很直,脚踩在半融化且肮脏的雪里,咯吱咯吱的作响。顿时灵感也开始由外而内的浸入了我的脑子里,就似“夕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这般感觉,诗人总是显得那么神经。
这首诗是我在行进中写完的,诗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从外景一步步串联到内心,再有感而发写成,在此我做一点浅析:
诗中第一句
“白雪缠绵了回家的路
彳亍的脚步深恋着皑雪冰凉”
这一句我用了“缠绵”这个拟人化的词,是来表达我当时内心的那种犹豫和激荡,也从“彳亍”、“深恋”,可以看出我对眼前的这种生活是有所拒绝的,是不愿接受“家”这个平静的归宿。后面也用“冰凉”这个词,当时一是写实,二也是喻影社会打拼的不易。紧接着我写到“十字路口的抉择”。这一点很有趣,一是我前行的路上,真的有一条十字路口,当然我只能去选择回家的那一条了;二则,这一句是有停顿的,也是我内心所纠结的安于生活还是去实现自己心中比较艰难的想法,在诗里我是没有具体的作答,如果有了答案,从文学的视角来看这首作品就相当失败了。当时,行走的脚步也停顿了些许时间,抬头直视便看到了居住的那座楼层,从而写道“我看到了身体的床”。当时我内心对选择安逸是极不情愿的,虽然前方的“家”,又暖又温馨,可我不确信我内心能否安静的沉下去,唯一能够明确的也只是那会是身体一个不错的床,起码在这方面,是可以享受到许多利益,和避免一些外界的皮肉之苦。
当时是近黄昏时分,天已经有点暗沉了,整个氛围显着很灰暗。我写道: “幽暗的灯光
印着佝偻的夕阳” 用“幽暗”来衬托父母心中的那份酸楚。他们只愿子女陪在膝旁,只要每天能见到一面就好;退一步,能在一座城市,也会使他们感到满足和踏实。我便用“佝偻”这个词,一是来写父母已经年迈,该是需要儿女反哺陪伴的时候;二则,也是写光线昏暗,太阳落山前的无力。“夕阳”毋庸置疑便是父母的喻影。
后两句就显得比较直白一些:
“是温暖过我的暮色
我怎能无情逃亡”
也是在表达我内心的感受,用了“暮色”、“逃亡”此类词,显得有些沉重,也因而会深刻一些。正如古话所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想必这也是天下儿女最不愿看到的一个场景。
后面
“我只想该有的黑夜
漆黑却依然微亮
不让我看清自己
该让我看到封死的门窗
闻,是花香
听,是海浪”
这里表达的是一份无奈里的执拗。也表达出了哪怕是屈服于安逸的生活,也要对它有所控制。正如霍金一般,外界因素只会困住我的躯体,却无法圈养我的灵魂。没有了身体的自由,我依然可以去发散自己的意识,来达到自己所要的一种价值。这里用“门窗”、“花香”、“海浪”来喻实,是缘由,是出口,是美好,也是一种意淫。
后一段
“回望却不愿回想
固步却不是死亡
曙光、夕阳
从不分早晚
从不分远方还是近旁”
这里虽有点老套的打太极的意味,如太极一样给了一个圆场,但丝毫不会显得晦涩、牵强。这段通过现实生活中,在外漂泊和在家发展的年轻人各自内心的境况,来阐释人们怎样行孝的千古问题。其实在这里,没有薄情还是愚孝,也没有安逸还是奋进。人的一生也没有谁该为谁去负责这一说法,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渺小到只需遵从自己内心的安逸,牛奶面包还是诗和远方,只要是我们拥有过的,那就是最好的。当下,远比其他一切要重要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