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演说家总冠军,北京大学的刘媛媛说:“每个人都能考上清华,北大!”
李笑来在他的讲座表示:“现在我真的不觉得有什么东西自己是无法学会、无法学好的。到最后,唯一的限制,只是时间不够用而已。”
我对这些话表示很大怀疑,虽然他们很厉害,但不代表其他人也一样,再说什么都能学会,牛逼吹的也太大了。
但现在我相信他们说的是真的,而且非常确信,是的,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你不知道正确的方法。
先别忙着反驳,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少年非常喜欢写文,常常伏在桌前,忘我的投入,从黑暗到黎明,然后再兴致勃勃的拿给小伙伴们,可是评价都不高,他感到抑郁,一度怀疑小伙伴们是不是都不识货。
有一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相似主题的文章,才意识到自己的水平多么次,什么叫用词精确、漂亮,结构合理,逻辑严谨。
少年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呢?一遍若有所思,一边对着文章修改。
N年之后,少年名动天下,他的作品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我们广泛阅读,他的头像甚至被印在了国家的钞票上。
自传里他这样写到:
“我偶然看到一本《观察家》,是第三册,在这以前,我从未曾看见过这个刊物。
我买了,反复读了几遍,十分中意,我认为文章写得好极了,如果可能的话,我想模仿它的风格。
因此,我拿了几篇文章,把每一句的思想作一个简单摘要,接着把它搁置几天,然后不看原书,用我自己想得起来的合适辞句,把每一点摘录下来的思想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又凑成整篇的论文,使它表达得像以前一样地完整。
然后我把我的与原来的比较,发现一些自己的缺点,作了修正。
我发现自己词汇贫乏,无法信手拈来;我想,倘若以前没有放弃写诗,现在一定丰富得多。
因为写诗会不断需要寻找具有同样意义而长度不同的词去贴合诗的韵律,或是使用不同音素的词去押韵,这将迫使我不断地搜索不同形式的同义词,也有助于我记忆并掌握它们。
因此,我把其中的一些文章改写成了诗,过些时候,当我差不多已经遗忘了原来文章的时候,我又把它们重新还原...
有时,我也会把我的摘要打乱,过几个星期后,再设法把它们用最好的次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把它们写成完整的句子,拼成一篇文章。
这样做是为了教我如何排列思想的方法,在复原后与原文比较时,我发现了缺点,就加以改正...”
这个少年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除了写作外,富兰克林还发明了避雷针,双焦点眼镜,蛙鞋,最早提出了电荷守恒定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不是学不会,而是不会学,不懂的怎么学。
著名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艾利克森,专注于研究音乐、体育、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观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然后总结规律。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最有效,最强大的黄金学习法就是刻意练习,并著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艾里克森是该领域的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曾出版过《从平凡到卓越:前景与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学术专著。 每一个顶尖高手都是黄金法则的老司机刻意练习 VS 天真练习
没有对比就看不到差距,先来看看一般人的学习路径。
你想学习某项技能,比如画画,开车,打羽毛球……
首先从朋友,书籍或网络了解一些基本知识,购置一些设备,然后开始单独或和朋友一块练习,没耐心的过两天放弃了,有耐心的逐渐跨过了基础阶段,内心很满意,认为学会了,只剩下熟悉了。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某技能一旦你觉得“学会了”,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便以为只要重复做,就会更擅长。
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更擅长开车;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能力更强。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研究表明,一直重复,即使再“练习”几年,也不会有进步,只是天真的练习。
以学习为例,你一天做了好几套卷子,分数还是辣么低,为什么?
因为重复来重复去,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至于哪些题做错了?为什么错,是记忆不清楚,知识点掌握,分析不到位,还是马虎,根本不知道。
学习不就是为了把错的题作对,你不研究错题,一味重复本来就会的有什么用。
刻意练习和天真练习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目的的练习,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万小时,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深。
走出舒适区,有目的的练习才会更上一层楼。
刻意练习的本质
就像健身练习的是肌肉,刻意练习究竟练是什么?
美国和以色列的神经系统科学家针对50岁以上人群老花眼问题做了一项试验。
研究人员让实验对象每周来实验室3次,连续3个月,每次花30分钟训练他们的视力。
要求他们观察一张小小的图片,并将图片放置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非常相似的背景之中。
训练结束后,研究对象竟能不戴眼镜读报了,这是大多数人在训练之前无法想象的。不但如此,读报的速度也更快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14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靠突触传递信号。
成人后神经元一般不会再生,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经过刻意练习却可以强化和弱化,建立新连接或摒弃旧连接。
每一个顶尖高手都是黄金法则的老司机
连续的锻炼视力,使得突触数量增加,新的链接建立。
所以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让大脑形成了新的神经回路,重新布线,使技能内化,根深蒂固。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法则呢?
找到标准——解码、模仿套路——专注投入——反馈、调整
①没有标准就没有好坏,标准就是你要达到的目标。他可以是一个规定,也可以是一个人。
如果是一个人,作为导师不一定要特别出色,但他应当在你感兴趣的行业或领域之中有所建树,最好具有一定的教育经验。
许多优秀的人士有时并不能胜任导师的角色,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来教别人。
做一番调查,看看身边的人,合作的人对他的评价?他们技能的提升,多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位导师?
②解码、模仿套路
在电影,电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似曾相识的片段。
炸弹总是在最后一刻被阻止;
上山时,动不动就绊倒了,坠入深渊;
反面角色向主角索命,总有人喊着“小心”,然后勇救主角。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故事是人们最喜欢的形式,历经千年的创作,能设计的出现场景都快穷尽了,想创新,太难,况且新的也未必为大众所接受。
基于这样的认知,一些爱好者便专门收集了这些经典桥段并建立了一个网站。
比如你想拍一段追逐戏,网站会告诉你一共有57个经典桥段可供选择。这些桥段都是被检验过最受欢迎的。
其实我们平常接触的技能,大多数前人都学过,并且给出过很好的成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总结出套路,然后大胆的试一试。
③专注投入
随便走走过场,不会给你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菲尔普斯是当今泳坛最出色的全能型选手,在2008年奥运会中,一人夺得了八块金牌,被称为“菲鱼”。
少年的他并没有努力训练,大部分时间在游泳池里晃,幻想着自己摘金夺银的情形。
每天都是划水,划水,一次又一次,持续几小时,让人厌倦,思绪早就跑到九霄云外。
直到菲利普斯参加比赛,才意识到幻想浪费了多么重要的训练机会。
从此他开始专注于自己的训练方法,每周6次,每天训练6小时,接近10万米,圣诞节也不例外。
试图每次划水都做正确,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一次又一次,直到像睡觉,吃饭一样自然。
如果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就会不停地去想它,休息的时候想,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想。
菲尔普斯说,这就是他的常规。
正是这种100%的专注投入,可以最大限度改进你的练习,直到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有效地专注了,再停下来。
④反馈,调整
如果没有反馈,就无法辨别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还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离目标还有多远。
富兰克林以《观察家》为标准,对比出自己需要改进的一系列地方,词汇、韵律、结构……再根据标准修正,刻意练习,才成就了后来的《穷查理宝典》《富兰克林自传》。
每一个顶尖高手都是黄金法则的老司机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想要成为顶尖高手,必须有目的的练习,用练习重塑大脑。刻意练习就是黄金法则,法则是比技术更高级的存在,是最底层的方法论。找到标准,解码套路,模仿套路,分析调整,任何行业你都可以攀登到高峰。
网友评论
《穷查理宝典》是查理芒格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