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流行一句话:“没有教不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很让老师们反感,甚至群起而攻之。
事实证明,教育确实不是万能的。
否则,还让要警察干嘛?要监狱干啥?
但是,如果有老师把它当成自觉自愿的追求目标,并为之探索更多的办法,则是难能可贵的。毕竟,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
生命的神秘、复杂、差异性,决定了教育行业的复杂性。教师纵然有所罗门的智慧,也未必能应对和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
但是,这不意味着知难而退。
恰恰相反,教师更应该积极面对,积蓄更多的技艺,力争塑造好“灵魂的工程”,实现教育的功能。
做一个好老师,应该准备哪些基本素养呢?
前提是,老师要拥有一颗活泼泼的仁心。这包括内心的那一颗善心,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敏感,对职业的认同,以及对儿童自尊的呵护,等等。
没有幸福感的教师,很难教出拥有幸福感的学生。因为,教师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面对的是一颗颗活泼泼的心灵。
所以,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这种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爱。因为,这种爱首先表现为信任。这种信任又包括两种,一种是无限信任,一种是有限信任。
无限信任是指对孩子未来的信任,相信孩子生命有无限潜能,未来有各种可能性。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信任,并不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虽然孩子的现状并不乐观,甚至很让人沮丧,但这只是当下的现象。不能因为暂时“不行”就认定他永远“不行”,谁也没有权利为孩子下这样的定论。毕竟,生命本身具有各种潜能。
另外一种就是有限信任,是有条件的信任,只针对具体的事情。
每个老师都该有这两种信任。尤其是无限信任,应该成为每个老师心底的信念,这是作为老师的绝对律令。如果没有对学生生命的信任,你的态度就会渗透给学生,学生就会对失去自信,教育就不可能发生。或者说,没有这种信任,一切都不可能,有了这种信任,一切尚有可能(也未必一定)。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职业信仰。
爱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专业帮扶。
老师最重要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帮助,引导学生在智力挑战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也就是说,老师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专业技能。这就应了那句老话:老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
如何储蓄精深的专业素养?
第一、老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知识。
常人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一桶水远远不够,最好是拥有一个太平洋,让教材知识变成沧海之一“粟”。只有储备足够多,上课时,你才能足够自如,才有心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洞察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调整授课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好老师上课的时候,如同一个老司机,根本不用考虑怎么开车(组织教材或知识),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并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否则,还得挂上“新手上路,请多关照”一心想着怎么开车,遇到突发情况(如学生捣乱)内心一慌乱,油门当刹车(老师发火),一切都悲剧了(师生冲突)。
在教学上,这就是真正的个别对待,也叫做因材施教,指老师能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知道他哪儿遇到了什么问题,及时调整以帮助他克服困难,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老师足够多的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并且有指导学生思维的能力。
2.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大学教授未必能教好小学生。为何?
因为他只适合教大学。他未必明白小孩子的心理认知特征。
“教育,是心理学的实验场。”这是挂在某学校教学楼上的大型宣传条幅。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心理学就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育学也是。
3.人类普识,诸如文学、科普等书籍,没有这些知识垫底儿,总感觉缺少一股灵气。尤其是哲学,思考一些整体性和终极性问题,没了它似乎就没了灵魂,没有了根基。
第二、老师要不断深入课堂实践,研究学生思维状况,经常跟踪察省,不断反思修正,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等等。
第三、老师也要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比如,表达应准确、简约、符合逻辑,运用词语时,表象要鲜明,最好有动感,有张力,能引发想象,有代入感,呈现出画面来……如临其境。
最后,老师最好有一项“独门绝技”,比如:文学、绘画、音乐、手工等等。不仅展现了老师的个性和魅力,更将成为师生精神交往的桥梁,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不信,回想一下咱自己学生时代,记忆最深的老师,多数都很有个性。
还等啥,练车去呗。
看啥,说的就是你,哈!
上一篇:让孩子内心充满善意「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54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