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接受的期待视野?请以中俄文学交往的实例说明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例如清末中国对俄国虚无当小说的接受就涉及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因为虚无党是俄国信奉无政府主义的青年政治力量,而在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导致威信思潮不可遏制,因此虚无党小说的译介高潮和被接受程度来看,主要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并非偶然,也就是虚无党小说满足了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的接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比较视域涉及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群体接受与个体接受的区别与联系问题,不同的读者因在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创作个性和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在接受外来作家和作品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构成不同的接受心理。
鲁迅早期比较喜欢契诃夫,所以鲁迅小说中能够见到契诃夫浓缩在篇幅里透视人类的灵魂,在现象中发掘深刻哲理的特点。但是对巴金影响最大的却是屠格涅夫,因为巴金觉得小说的美学色调并不一样,所以他自觉地借鉴了屠格涅夫的艺术经验,通过爱情的考验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这显示出了文学接受中个体与群体接受的且和联系复杂性。
怎样认识理解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试以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说明之。
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误读"有不同的划分。同样,误读现象的产生与个人、时代、民族等主客观因素有关。例如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就有过几次调整,变化中的普希金形象蕴含着诸多误读的成分。而这种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界的接受中出现的误读和调整,是有深刻的时代因素和文化内涵的。在普希金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其作品的译介更多的是小说,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文学界对小说的重视超过诗歌,因此最初普希金是作为小说家而传入的。但是之后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普希金又作为革命诗人被解读,这是因为对普希金的基本认识,其褒贬尺度与政治观和文学观基本一致。从80年代开始对普希金的接受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都,为读者备感真实而亲切的普希金形象出现了。这表明文学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练习,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在跨文化的接受中所产生的误读现象,与两个民族、文化、时代的变迁都息息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