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连续两季在豆瓣上评分都在 8.5 分,每期节目带着一位名人,全程记录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片中的名人们根据节目组寻来的线索,逐渐打开自己祖辈们尘封的历史,其中不乏非常真挚动人的故事。
节目的名字出自古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另外英文译名也非常打动我:「where I'm coming from ?」这两个名字仔细考量起来饱含深意,两个月前的我,还读不出有多少哀伤,现在看来却能理解这其中无尽的悲凉。
image今年三月初,爷爷去世。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感情至深。从爷爷在病榻上日渐衰微时,我就开始为自己做心理建设,开始阅读死亡相关的书和文章为自己做疏导,我读了那本经典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和死亡」,书中详尽解释了人类的生理限制,和衰老与死亡的社会意义。让我明白要做好最后的告别,才能让生者不再沉浸于悲伤。
我在 ICU 握着他的手,用手机播放他喜欢的歌,和已经昏迷不醒的他说话,告诉自己这是告别;我在追悼会上不能自已,自言自语告诉自己这是告别。
但我知道这些都不算是告别,送走他后,我回到爷爷的书房想看看他以前写的东西,看看还能如何完成这场告别。说起书房,其实就是阳台的一角,爷爷平时在这里看书写作和记账,我就坐在他身旁看小说晒太阳。
我从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故事,爷爷奶奶两边的家事知道得不少,但这次整理他过去的东西,还是有不少新的收获。爷爷不算什么大人物,但我突然想要把他的一生尽力串联起来,编纂一期属于我自己的《客从何处来》。爷爷是一个有仪式感的人,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写自己的回忆,所以留下了很多直接的故事,也因为做过日报主编,他还特别喜欢拍照,曾经在家里有暗房自己洗印照片。
留下的照片最早从建国左右到现在,每年都有数十张,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立体的素材,在爷爷的抽屉里,我还找到了他各个时期的工作证件、重要的述职报告,甚至还有敏感时期被定为「现行反革命」时的检讨书。
image.png其中,最近的一篇写于 2009 年 9 月,他给自己的相册写序,也是同年冬天,他脑溢血复发,再没能完全清醒。
爷爷的一生说起来没有那么波澜壮阔,但充实也有意义。我整理照片时,惊讶于他因为工作,几乎走遍了中国,除了新疆和西藏没能涉足,他还曾经因为科研考察东渡日本,离休后又和奶奶去了不少地方。我过去一直觉得他不算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爷爷而已,但是真正开始翻看他的照片,总觉得又看到了不少故事。
我把这些照片拍了下来,想着有朝一日也能跟随他的足迹,走一走这些地方。想和他听一样的海浪,看一样的夕阳,第一站刚好就是日本。
爷爷在大阪机场@1985年爷爷后半生一直在农业系统,八十年代在农科院主持工作时,有机会和省里几位领导一道去日本科研考察,一个月左右走访了东京、大阪、京都和名古屋,留下了不少照片。相信这一次出国让他印象深刻,他几乎保留了所有能保留下来的文字,从往来信函、派遣文件,事无巨细都留有记录。我趁自己清明节的空档,去了日本几处爷爷曾经去过的地方,拍了一张看起来相似的照片。
想为这场告别,再增加一些仪式感。
二条城 岚山脚下 金阁寺 岚山公园周恩来诗碑拍到最后一张,是爷爷在京都岚山脚下的公园里,和周恩来诗碑的合影。我摆弄拍完照片,坐了一会儿准备离开,我看着诗碑一直伫立此处,周围景致丝毫未变。
我朝着当年爷爷站着拍照的地方,轻声说了一句「爷爷,我先走了噢」,就这么一句下意识的再见,我的眼泪瞬间难以自抑。
这一刻我才知道,我曾演练了无数次书中所说的告别,并不可能真的让我释怀。书里那些适用于所有人的大道理都没有错,人类的死亡就是这么合理而正常,我们的确应该学会接受和 move on。
但我意识到那些回忆是真的,我与这位照亮了我一生的老人的血脉链接和情感也是真的,我没有办法让自己理性地与这一切告别。我和他的回忆还在昨天,我此刻还能感受到他的爱,我怎么能独自去未来?
现在我不再让自己主动告别和遗忘,我选择可与悲痛和解,与回忆共存。
我还是时不时打开钱包,看爷爷的照片,哭一会儿,再静一会儿。我也习惯了经常在心里和他打打招呼,告诉他我在哪儿,在做什么。日本只是第一站,我还有更多与爷爷穿越时空的对话, 要去开启。
客从何处来?
你从这来,却不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