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在 2017 年进入“真正的春天”。2018年强调的“真正”,是与此前的“风口”之说相异。 “风口”之说始于六年前的 2012 年,国内便利店销售额以两位数增长,连续三年增幅超过百货、超市、大型超市等所有其它实体零售业态。
中国便利店的“风起”有两个关键词:O2O 和互联网+。包括 BAT(阿里、百度、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与便利店尝试 O2O 业务,支付宝、微信支付在便利店推行手机支付,爱鲜蜂、本来生活等互联网公司的“网订店取”,其目的主要是希望用互联网的模式“挖掉”一块线下终端渠道,并非投资传统的便利店业务。到 2017年,中国的便利店真正站上资本的“风口”,投资和增长贯穿全年。
近几年,除了表现为传统便利店展店的集中放量。则是无人值守便利店及智能便利店面世的井喷。斑马资本 3 亿美金投资便利蜂,京东号称 5 年内开 100 万家便利店(到年中改称接入京东系统 100 万家夫妻店),两桩跨界投资案开启了“便利店年”的序幕。此后,阿里巴巴旗下零售通在下半年接踵而至,2018 年 3 月底已经改造 1 万家天猫小店加盟店,并大举进军线下小店。在外资便利店以超过 30%的增速展店,本土便利店“舍命狂奔”巩固区域网点的同时,2018 年的便利店市场还有一股发展力量,这就是传统商超、百货企业向便利店市场进军。
另一个热风口的则是门槛更低的办公室无人值守货架(柜),出现许多新品牌,并有百果园、易果生鲜、娃哈哈等“大玩家”成为这些终端新零售的上游合作伙伴。但从目前来看,业界对无人便利店发展前景存在分歧,有人坚定看好此项技术对零售业成本降低和体验重构的作用,也有人质疑,认为无人零售的“死结短板”在人性化服务,完全的无人零售并不可行。
在旷视与鲜生活合作的好邻居便利店,出入口处都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会实时捕捉进店消费者信息并通过人脸识别进行会员身份确认,帮助店员更好了解消费者情况和历史记录,为消费者个性化商品推荐提供数据基础。而对消费者来说,全流程无感知的体验真正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有报告显示36%的便利店引入网络零售,而线上销售占比仅占一成。如今,电商已不再是零售行业主战场,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叠加技术爆炸催生出刷脸支付、无人零售等创新商业模式,传统零售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变革,便利店企业要想持续存活,网络化数字化是一条必须踏过去的沟壑。旷视的AI+IoT战略业务布局,就是通过软硬一体化的方式为行业提供“端到端”、“云+端”的全套解决方案,具体到零售物流行业,旷视通过智能货架、智能摄像头、多维传感器等IoT硬件终端采集并汇聚门店运营信息,做到运营管理数字化,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持续不断的对数据进行学习、分析、输出决策建议,进而实现运营管理智能化,帮助便利店实现降本、增效、提额的同时,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
专家认为,2018年便利店“风”起于两个来源:一个是大型零售企业及各方资本进军便利店,另一个是由于诸多互联网便利店的诞生。进入新世纪以来,便利店大部分时间是作为大卖场的补充业态存在的,而在互联网替代大卖场成为“一站式购物”目的地后,便利店因其便利属性,离消费者更近,能满足消费者“就近购买”需求,以及可作为网购提货和送货点展露出“不可被替代”的价值。
专家认为,便利店业态优势明显,可以与大部分零售业态竞争,可以
开展餐饮业务,也可以卖生鲜,还可以做增值业务。离消费者距离最近的便利店,理论上可以就近“截流”消费者的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需求。而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便利店年轻
一代主力消费人群的崛起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政策对社区商业便利配套的支持,都给了便利店强势“起飞”的条件。
便利店在中国有较大市场空间,并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迎来黄金发展期。原因有三:
一、中国便利店行业的集中度很低,属于分散型竞争市场,市场地域发展亦不均衡,提升集中度、扩展覆盖面存在较大空间;
二、未来万物互联时代,许多购物行为需求将主要表现为解决即时消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解决了门店和消费者的实时连接,为以加盟为主的便利店持续提升单店坪效,消化房租、人力等成本上涨,支撑连锁体系提供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
三、对标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人均 GDP 和人口密度这两个因素对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持作用。
按照日本的经验,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3000 美元时,是便利店业态的导入期;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4000 美元时,是便利店的成长期。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6000 美元时,便利店就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目前中国人均 GDP 已超过 8000 美元,便利店的快速发展已具备外部条件。
纵览整个国内便利店市场格局,纵然美宜佳在上半年的门店突破 10000 家,其仍是区域企业。从单店坪效来讲,依然还是全家、罗森、7-11 等日式便利店更占优势,本土便利店的“护城河”与“护身符”无一例外体现在密集布点。
大部分本土便利店还是在出租货架做“二房东”,做品牌的搬运工。同时在门店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人才、资本等各方面都有待突破。按照 BCG 报告,2018年中国主要的连锁便利店品牌数为 271 家。其中门店数超过 1000 家的非石油系便利店只有 12 家。2017 年,中国便利店单店平均日销 3803 元。2016 年,为 3714元,仅增长 4%。业绩增长并不显著,表明便利店行业还处于外延扩张式的粗放式增长阶段。
专家认为,本土便利店接下来的战略重点,应从单一的数量增长转向注重提升经营品质,聚焦门店精细化管理,开发适宜商品与服务项目,同时加大差异化的自有品牌和鲜食商品的开发,力争在零售市场获得更大的份额。实际上,从外资便利店表现来看,其竞争力不断提升还得益于自身从门店型到商品的不断革新。比如在上海门店数第一的全家便利店在上海推出两家第四代店型,将咖啡馆“装进”了便利店,7-11 则在北京尝试便利店开卖生鲜。
阿里系新零售标杆盒马鲜生也宣布将涉足便利店,用技术来重构便利店的成本结构和体验。鲜生活、绿城服务、易果以 8400 万美金,收购北京好邻居。收购完成后将对好邻居便利店零售网络升级。这两桩整合案也表明,走线下流量与智能化零售的结合之路或是便利店市场的下一站,而区域龙头形成的市场也将在不远的未来加速走向整合。
对于 2019 年的便利店市场发展趋势及更远期的未来,专家认为,在无人便利店智能领域的尝试很多布局、趋势都将实际落地,便利店市场或将真实感受变革和重构的力量。同时,便利店将在各种“便利店+”的跨界上寻求成本缩减和效率提升的答案。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