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双减Policy实施至今,已经一年半了。最近的一则关于是否应该取消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引起了争议,这项还未褪去余热的Policy似乎又回答了大众面前。
赞同取消的一方认为课后延时服务成为了滥收费滋生的温床,也没有达到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的作用。
不赞同取消的一方认为课后延时服务分担了学生的作业压力,回家后可以早些休息,减少熬夜,家长也不用赶忙的去接孩子。
对于这件事,我保持观点,因为不够了解,也就不过多谈论。不过对于现今通过双减Policy让教育回归本真依旧是存疑的,虽然每出台一项Policy,必定会经历一定的磨合期。
这期间,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场景,可各个地方的教育环境存在着差异性,肯定会碰撞出火花,问题是少不了了。当然,有问题不可怕,关键还是要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减Policy也确实在向着“让教育回归本真”这个方向努力,取缔了大量的校外培训机构,学生的课业压力明显减少了,课外活动也愈发的多样化…毋庸置疑,这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得说明一下情况,我小妹和表弟正在镇上的中学读书,也就是双减Policy的直接受用对象。最近跟好友(目前是一名中学老师)也大致聊了一下,多多少少对政策实施后的情况有个大体的了解。
当然,我这只是小样本事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可也能够展现一些细枝末节的信息。
1,学生的课业压力似乎不减反增了
回家呆了也快两个半月了,虽然与小妹在学习上的直接交流不多,作为他们班级微信群的常驻民,还是有一些想说的。
日常双休日的主要作业形式就是做试卷和背书,就刚刚过去的一周,一共需要做六张试卷,背诵好几页的知识点,还不包括需要复习和其它的一些作业。
我确实挺震惊的,像疯狂的刷试卷和背诵相关的知识点,自己应该是在高三那会儿才密集性开始的,现在从初中就开始了。
这会儿,应该是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充裕的时候,可依旧大多时间都耗在了重复低水平的填鸭式学习上了。
平日他们七点早读,校车不到六点来接,小妹五点就得起来了,晚上一般都是十点多睡觉,睡眠远不够八小时。距离是一方面,课业压力倒是一点没有减少。
2,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可能更多的还是在形式上做出努力
从朋友那里得知,现在体育课的中考分数提升到了80,一个星期至少有四个课时。
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大都不太愿意上,繁重的课业压力很难激发出学生们心底的热爱;另一方面,体育老师也不太适应过多的课时,多余的时间大多还是被“借”了去。
体育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总体的情况都不甚明朗,更别说学校举办的各种社团和活动了。大多普法课、传统文化课…形式上的口号远大于切实的努力。
3,量化考核的指标涉及到方方面面
蹭着这几年网课的东风,电子化的“便捷性”在教育方面甚至凸显。有孩子的家长肯定都加了不少的班群,我就加了两个。
平日里真的是各种学习,拍照,打卡。为提高学生的党性修养、安全防范意识也能够理解。可孩子的相关操作能力有限,绝大多数的任务还是落在了家长身上,那种感觉真的是很难言说。
家长每天也不闲,可学校要数据,那能咋办,帮着刷数据呗。更何况,有些学习打卡活动还会成为某些审核的量化指标,还能怎样?
这三类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中考的升学率降低了,全国大体的中学升学率在50%-60%之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结果可想而知。
社会的上升通道变窄了,即便在双减Policy的助推下,也很难有大的起效。虽然没上高中的学生依旧可以有书读,上技校。可社会总体上,对于技校,蓝领工人的形象是普遍存疑的,大学生似乎成为了一个最基本的标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