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深刻的思想内容方面,还表现在完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生动的艺术表现方面。所以鲁讯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01 描写了复杂的人物性格
《红楼梦》不追求外在的、激动人心的戏剧性效果,而写出生活中更为深层的东西、更为复杂的人性。因此,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他们都各具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鲜明的时代、阶级烙印。
它的人物性格与人物的教养、年龄、身份密切相符,每个人物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无论说起哪一个人物,就绝不会与其他人物混淆,所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能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人物各有特点。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贾府兴旺的希望所在,可是他却总是要摆脱家庭强加给他的约束,希望做个富贵闲人。他不肯读书,不务正业,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还有他的叛逆性格,似傻如狂,行为乖张,带着孩子气的可笑行为,他就成了这样一个不肖子孙。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他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听从家长的安排,而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美丽而又才华横溢的林黛玉。
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来描绘人物。黛玉和宝钗就是一对,在书中往往是并提的,也是书中的两峰对峙,各得其妙。
林黛玉孤高自许,在贾府曲高和寡,宝玉就成了唯一的知音。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她多愁善感,而又超尘脱俗,总是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揭露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宝钗美丽温顺,相当有城府,精通人情世故,喜怒不形于色,她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她是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淑女形象,会做人的冷美人。
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又区分出各自的不同,如紫娟和袭人的温柔和气是不同的,黛玉和妙玉都孤高自许,但也是有差别的,袭人和情雯是宝钗和黛玉的影子,她们与黛玉和宝钗在精神气质上有近似的一面,但表现方式和命运遭际又有不同和互补。
02 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是作者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高度体现,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府极盛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有机地组织在主、副线纵横交织的纲目里,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状结构。
青峰岭下的顽石落入红尘,在经历了一回人间的悲欢离合,再回到青峰岭下,这就是一个严密的圆形结构。
在诸多情节中,在前80回当中有三个重大情节:"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答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这样就构成了立体交叉又重叠的宏大结构,这些波澜是日常生活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和转折点。
在这些结构当中,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次要人物出场,如刘姥姥、贾雨村、冷子兴、倪二、胡君荣等,让他们除了有展开情节的作用外,还起穿针引线、伏笔照应的作用,有意无意地成了结构上的标志。
03 表现力极强的文学语言
曹雪芹是一个全能的语言大师,他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一种准确精练、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达到个性化的高度,它们或文或野,或简捷或絮叨,无不切合特定人物的个性、故事情境和人物说话时的情态。
言为心声,语言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宝玉的语言是明快、深情、温和、赤诚和时有“呆话”;黛玉的语言是机敏、尖利、坦率、悲怨;宝钗是博识、圆融、冷漠的。晴雯的语言锋芒毕露;凤姐的语言是机智诙谐,妙语连珠。
总之,《红楼梦》的语言既有古典文学语言的隽美,又有群众口语的鲜活明快。可以说,它记录并提炼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是一部辉煌的语言辞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