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直到各种产业政策都是不确定的,完全是市场上的产品,你就没有办法自己左右和做主,你可以再90年代鼓噪一定要上海老三样,才能嫁女儿。
其实十年后看,凡事形成这种偏执文化,最后这个东西都是到顶的模式,当然如果我们不放开都可以办企业,都可以生产这些,上海就是光生产老三样就可以很嗨,但是大家知道这个东西我们又区域竞争,光你上海生产为啥我广东不生产,所以最后全国都可以做各种生产销售的市场化,比如典型的武汉的汉正街和最后温州的小商品市场,都是市场放开和生产自由化的结果。所以没人再一定要买上海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后才让娶他家女儿。
可是其实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哪里都生产的,比如区域性约束的住房,教育,甚至是某个小区的菜市场都是由他的文化决定的,因为你不能早晨在广州深圳上班,晚上回重庆去住,大家知道这个是不现实的。同样你可能住这个小区,但是不能每天买菜跑到隔壁小区买菜,所以你小区周围的菜价和产品供给质量其实是固定的,自成一体。我们如果看到一个地方的别的产业,比如房子,理论上如果以人为本,如果为了地方产业发展,那应该是大量供地多盖房的,盖的的越多,让老百姓不为这个房子的事情发愁,让民生改善,但是你知道的,盖房回占用地皮,回减少公共用地,为啥今年供地这么多,以后的后人咋搞?为啥要在这个地方盖房,明显老百姓没有这个购买力嘛,房价高会让市场崩盘的,为啥。。。为啥我们不能多盖?我们银行的房子资不抵债就会被收回的,不能增加抵押物就会被没收的,为啥?。。。其实你凡事站在民生角度看房地产,你说的每一个政策其实都会被其他方面的政策条例所约束,这个就是政策法律,有矛盾就要公开讨论的,有讨论就有舆论的引导了,然后其实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就是政策与产业投资想配合的逻辑,后面嘛如果政府拿了钱投资大量基础设施,并且这种投资是无差别的投资,无差别的投资还是很多人受益的,最后会透过这种发展来拉平贫富差距,让普通人有机会改善生活,但是大面积的政策调整其实很难得,看政府,政府看什么基本共识,城市共识和国家共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