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其实读过很久,写下来是为了重新思考。
之前日本作家的书看了为数不多的几本,但总体而言不知究竟好在哪里。
如《雪国》,我只喜欢开篇第一句和其间对于人、光影、移动车窗的描写。对于人物设定、要表达的主旨、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爱恋,终不得要意。
《伊豆舞女》大约是因为喜欢山口百惠跟三浦友和。《挪威的森林》从始至终弥漫着的阴郁气息,更是让人心生不畅。不过,绿子赤裸的站在父亲灵堂前,介绍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那一部分文字,现如今再想起来,也还是让人惊诧不已。
我将这些与日本作家作品无法合解的情愫,归咎于对日本文化知之甚少的原故。阅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因为好奇书的名字,看来写作中好的题目确实至关重要。
惊喜的是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一些与自己的认知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不过村上春树先于我想清楚,先于我记录成册。
整本书在内容上,以时间为轴,按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类如日记般零散独立的篇目,真实的记录了生活中的村上春树,跑步、写作的心路历程。因为源自生活,少了很多艺术加工的成分,读来很是亲切。
做为习作者,这种文本样式可以借鉴。普通人也可以写一些类似生活实录,再集结成册。想来千人千面,也是很有趣的事,不过大概愿观者寥寥,毕竟话语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取决于作家的名望。
作者在人生起步的阶段,白天做酒吧生意,入夜后写作。虽然这让他备感充实,好似活过了普通人两倍的人生,但健康,屡亮红灯,最终他选择停掉生意,回归以跑步、写作为主旨的规律生活。
试想当初,如果村上春树选择偏重生意,或继续生意、写作共存的状态,那现在大概不会看到照片里那个精神矍铄的著明作家了。人生其实就是选择、执行、堆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过程。村上春树当时的选择指引他走上了跑步作家的道路。
在盛夏的雅典,树上春树第一次跑完了四十二公里。遗憾的是在准备这次比赛时,村上春树结识的几名年轻的马拉松运动员,因为意外在赛前身故。
人生真是无常啊,经过的那样残酷训练,对未来胸怀期待的人,就这样毫无征兆的走了,他们的计划、希望不知道都去了哪里?他们的思绪,在肉体死亡后也一道死去了,还是去了别处?
村上春树除了心痛和惋惜外,不停的在心里追问。或许对于生者,没人能知道,而故去的人又没办法亲身诉说,结果自然是不得而知。
现实的境况就是如此,我们大多处于照单全收的无力状态。所以人说,人生的痛苦,来自于挣扎、抗争。但相比起那些老早就夭亡的人,特别是非常努力也难逃厄运的人而言,我们是多么幸运,被赋予了实实在在老去这弥足珍贵的权利。
日子还在继续,过往就如跑步时被不断落在身后的人。村上春树平生第一次跑完了100公里。成绩虽不尽如人意,但肌肉革命议会不再倾诉不满,已无人敲桌子,扔杯子了,它们将疲劳作为历史的成果默默无言的承担下来。
这就如以前看到的一则试验:人们为了测试南瓜的承重能力,就在它生长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他增加砝码。结果是承受砝码越重的南瓜长得最密实,最大。
村上春树在不断享受酸、甜、苦、辣,并惊异于身体的奇迹时,产生了一个愿望,“永远十八岁”。这可能是所有人的愿望,但不可能实现,除非在十八岁那年就死去。不过,我们可以保持十八岁的斗志,以不断的奔跑的姿态,坦然享受生命的不如从前。
谈论跑步,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可以借这个机会好好想一想。
那么多的运动项目,为什么要选择跑步?
因为跑步不一定要有伴,有路、有鞋就好,剩下就是你想跑多远那就跑多远的问题。
就那么想长命百岁吗?
大体的想法是活着一天,就尽可能绽放做为一个人的光彩,以健康为目地,不想因为肉体的拖累让生活少了完美。
是什么咒语支撑着一个人一味跑个不休呢?大概是用双脚实实在在地丈量大地,听自己的心跳、脚步声、喘气声,耳机里传来的音乐,感受自己活着并燃烧,还有历经磨难,终于跑过终点时的那份自豪,心满意足和喜悦。
关于跑步,谈久了,眼光放的远一些后,跑步就神奇地变成了生活的隐喻。
比如: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肉体终会消亡,这一痛楚终是难以避免的,好在磨难可以选择。我们可以如跑马拉松,持之以恒、不乱节奏、毫无他念,专注于向前奔跑。
比如:在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中,有时会觉得索然无味,我们可以学着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一边比赛,一边记录沿途美丽的风景。无论何等微不足到的举动,若是日日坚持,再愚笨的人,也一定能从中产生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
比如:人们常常为俗事纠结,郁郁寡欢,那不如把自己完全当成一名跑者,那成绩也好、别人的评价如何也好、得到的,失去的,似乎都终将淹没在这样的墓志铭里:“他至少跑到了最后****年——****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