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之下,报业“保暖”

作者: 豆丁豆炒豆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06:27 被阅读32次

        12月1日,《法制晚报》头版发布一则《休刊公告》:经研究决定,《法制晚报》将于2019年1月1日起休刊。另据法晚网1日午间消息,为落实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求,深化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型,集中精力打造北京青年报社融媒体平台——“北京头条”客户端。      “北京头条”客户端是北京青年报社整合多方资源、集全社之力打造的一款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户端,在主打新闻资讯的同时,开发视频(短视频)、自媒体、网上商城等多种功能,将于近期正式上线,目前已开始试运资。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移动客户端的出现,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手段不再依赖传统媒体的远距离传输,更倾向于随手获取的网络阅读,由此导致传统媒体的发展日益贫乏,面临经营困局,广告收入逐年下降,读者群体不断流向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新的新媒体,直接威胁到报纸的生存和发展。除此之外,报纸发行量也在下降,从中国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中可见一斑。2016年,全国报纸总印量为958亿张,同比下降16.33%;新闻纸用量为215万吨,同比下降16.34%,两者的下滑幅度均为历年之最。《法制晚报》的休刊不是个例,2014年《新闻晚报》休刊开始,《九江晨报》《东方早报》《时代商报》《河南青年报》《京华时报》等诸多报纸停刊。

    由此可见,广告经营收入和发行量的减少,读者群体的流失,直接威胁着报纸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报纸纸媒而言,拥有内容生产方面的核心优势,其中对于纸媒用户群体的传播影响力深厚,但是随着科技和受众行为的改变,报纸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转型势在必行。

    但是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由来已久,却鲜有成功的案例,最开始将报纸生硬的转移到互联网平台,将“纸”变成“屏”的僵硬转变并没有获得读者好感,与其选择僵硬的付费阅读为什么不选免费多资源浏览。新媒体借助于大数据,信息化批量生产,个性化定制的新闻为受众所喜爱,以今日头条为例,它对于新闻的推送可以说是精准的,让读者感受到读心般的订阅,而这是报纸所不能达到的。同时,海量的信息汇总,及时的更新,这种快速的运转也只有借助互联网才能实现,可以看出,传统纸媒的僵硬的形式转变缺点尤为凸显。

    近些年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探索转型之路,大量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出现,借鉴新媒体,编辑采写发布新闻,其中也不乏有成功的转型,作为新媒体的试验田,澎湃走在先锋,同时也在尝试着一种全新的格局书写,举步维艰中踌躇踱步,它采取“中央厨房”模式,编辑与读者在线互动,深入了解受众喜好推荐新闻,视频、图片、动画多媒体融合形式多样化,增加了趣味性,为读者喜爱。

    “寒冬”已然到来,传统报业的转型也是大势所趋,如何转型不只是模仿新媒体那样简单。

    首先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坚持内容为王。许多报纸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将自己的本质改的面目全非,忘记自己的本心,报纸所擅长的深度报道极具有启发性,也是抓住读者心的核心竞争力,与其和互联网比速度,不如回归本心比深度。《华尔街日报》认为内容是最重要的,首先应该做出最棒的内容,至于读者的阅读形式,不应该苛求。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报纸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纸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网络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网络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有声书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有声书上。读者喜欢什么形式,就会尽力以那种形式出现,不应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报纸的形式上。

    其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报纸本身的双重性也就决定了广告是其生存的本钱,在转型中,要竭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塑造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资源,锻造科技力量,为读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新闻,抓住核心需求,提升受众粘性,加强与企业联合,开辟更多资金来源渠道,让整个媒体机器在物质的支撑上高效运作。

    另外,传统报纸大都是事业单位,人员既有体制内又有体制外的,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调动全员积极性,必须打破体制内外的束缚,同工同酬,建立统一考核的薪酬体系,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下。

    总得来说,新媒体时代,报纸必须有魄力、有能力打破束缚,不断革新,理智转型,睿智融合,同时抓住核心,立足基础,强化优势,才能在高速变化的时代找到一席之地,在“寒冬”中做好“保暖”长足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寒冬”之下,报业“保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mp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