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费,所以完全不责任。
0
情节的曲折在一个短篇小说里真的没那么重要,一个短篇的及格线是语言关。
---三无教授图特亚斯坦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8639/878b374be2e7d4d6.jpg)
一
小说的意义不在于写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部分;而在于写生活中存在,但大家没有发现的部分。
写小说的乐趣在于平地起高楼,化无为有。它不是纪实,不是讲故事,不是对七大姑八大姨生活琐事的1:1临摹。
它的魅力来自于构建,来自于作者精心设计的阅读迷宫。海面上露出冰山的一部分,水底下蕴藏着一部分。露出的部分是引导,隐藏的部分是作者(表现力)和读者(阅读力)之间约定。如果读者发现了这个约定,则获得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惊喜,阅读乐趣便随之而来。
二
对于短篇小说来说,一篇3000-5000字的小文,担当不起“构建”这样的重担(比如弄个九州十国、风月大陆啥的),承载不了史诗、民族、生死、自由这种让人怕怕的东西。但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中造天堂,在有限的空间里腾挪转移,仍然可以舞出精彩。
我觉得精彩的关键在于氛围的营造。氛围构建是取得读者信任的第一步。
氛围的营造也是构建边界的过程。它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构建的,不同于完全的现实,情节的合理性仅限于本小说之内。用我的构建,带给你想要的体验,带你装逼带你飞,带你欢笑带你流泪。
它的作用在于,一句话/一段话,就要和现实生活剥离开来。即使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和日记中的“我”也有本质的区别。
比如这样:
“气死我了!好容易到周末,但又加了一天班。精疲力尽的回家,忽然发现老公在呼呼睡大觉。望着下班路上顺道买的菜(再配个实拍照,沃尔玛的塑料袋),心里更是别扭。”
这便不是小说的写法。如果故事后面的内容是“气”,就是主妇到网上吐槽来了;
如果故事后面的内容由“气”转为“喜”,就是主妇到网上秀恩爱来了。无论故事多么曲折,它不是小说--- 因为界限太不明显了。秀生活就秀生活,不要标榜纯文学;搞创作就搞创作,躲在文字后面去琢磨,不要老提北大。
再看这样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便是小说了。 这个“我”是书中的杜拉斯,不是现实中的杜拉斯。---因为界限非常明显:这个情节是作者“安排过”的情节,这个语言是带有“叙述技巧”的语言,是渗入作者情绪的语言。(比如无限沧桑,尽在其中)
契合氛围或情绪,是文字质感的来源。也是小说语言和故事语言的区别之一。偏激的说,小说的遣词造句本身就是传递情绪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很多哲理小说,靠推演来行进,本身故事性并不强。
三
一个短篇的氛围一定要统一。
前半部分莺歌燕语,后半部分残相满地,强烈的对比反差固然有冲击力,但那是红楼梦这样的篇幅的才能承载。短篇由于篇幅所限,没有转换的空间。
如果要表现残相遍地,前半部分一定是乌云遮天。
如果要写一个混不吝,那么第一段文字就要吊儿郎当;
如果要催泪,第一段就开始酝酿、铺陈,就等着开闸泄洪的那一刻;
如果要表现荒诞,那就把故事放到哈哈镜前,人也神叨叨、景也神叨叨、话也神叨叨。
如果一个忧伤的故事实在要有笑的情节,那就让人物含泪微笑,或者在叙述的时候把喜悦的色彩过滤掉。
且不可一个故事里写出两种风格(元素包括:人物行为、语言、背景、叙述方式、用词细节等)。
四
记得我总结过一个短篇小说的套路:氛围营造、叙述技巧、情感迸发--硬结尾。(不收费也不负责任)
氛围营造完成以后,就是叙述技巧了。5000-6000千字完篇,要保证足够的容量(除了故事本身,还有作者的态度),叙述技巧必不可少。
下面是新瓶装旧酒,生硬的拼凑:
1、少工笔、 多写意。
2、轻故事,重体验。
3、少临摹,多技巧。
这都是针对5000字短篇的一些感受。
.
第一条讲的是叙述时的节奏。受篇幅的限制,应避免用长篇小说的手法,进行短篇小说的推进。否则很容易比例失衡压不住。把脑子里构想的画面、对话进行1:1文字化更不可取:字数所限,起承转合会苦不堪言。
.
小说作者要做一个转述者,对故事加以提炼,从始至终保持统一的节奏。为了涵盖更多的内容,甚至可以对推进的合理性做一些牺牲,将人物符号化,故事寓言化。(脑补吧,一共才5000字)。
.
第二条讲的是小说的内容。在5000字之内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基本不可能,反转又反转那是段子手的事儿。并且要拼故事,同样的篇幅,小说明显比不过纪实。用卢卢的话,要在故事中更多的渗入作者的思想,这也是小说这种形式的高级所在。我还将其称之为体验(词穷)。很多写短篇的高手,喜欢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正是契合了这种需求。小说散文化、哲理化的倾向,应该也是这种道理吧。
.
第三条讲的是叙事的技巧。著名教授图特亚斯坦说过:以电视的出现为标志,仿真技术的出现,致使拟相和真相模糊,大大提高了小说创作的门槛。
.
我对这句话的翻译是,电视看多了人懒,毛片儿看多了疲软。娱乐方式太多了,人的兴奋阀值就会提高。小说要和小视频PK,对生活原样临摹毫无疑问是以短击长。
.
但文字的长处就是,多样的组合,不同的手法,会有不同的效果。拿小说《兔子》来说,就用了平叙、倒叙、混合叙、颠三倒四叙等各种方式。这种刻意设置的阅读障碍,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最近大火的去年的茶,很拿手的功夫就是把一件普通的事情,讲述的摇曳多姿。从某一方面给讲,多重叙事也是情感植入寻找更多的贴合面,烧烤架上烤肉串,翻来覆去孜然才能抹匀实。
看小说如果不看叙述技巧,仅仅看个故事,就白瞎了。
写小说如果不讲究叙事技巧,仅仅讲个故事,那就很省劲了,如:公子落难-小姐搭救--金榜题名--破镜重圆。
又或者:黑色童年--禽兽亲戚---沦落风尘--浴火重生,最后不疼不痒的讨伐一下社会:一篇性侵文、妓女文、就成了。只要把握一个原则,掬一把心酸之泪,主角都是不幸和无奈的,没有贪慕虚荣和不劳而获的就可以了。素材很多,UC首页。
五
在整体氛围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叙述方式的多变。我有一个花招,写不下去的时候(或者5000字盛不下的时候),就用“转述”:
一曲歌罢,老陆意犹未尽,又举杯四顾,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
大意是: 此时、此地、此景,对他是一种侮辱。他老陆堂堂七尺汉子,岂能被一妇人扫地出门,而无动于衷?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修《国语》。韩信受辱胯下,雄赳赳十面埋伏;勾践吴宫吃翔,而后三千越甲吞吴。
成大事者有屈必有伸!他老陆也不是普通人!他要奋斗,要逆袭,自此仰天大笑出门去,直挂云帆济苍海!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以后大号奔驰开进门,大霞你个愚妇还敢轻买臣?
(这段是我归纳的,这野兽的演讲没这么斯文,通篇都不离一个草字)
.
我在一旁,一边静静的看他装逼,一边打量着他。
也许转述是个好方式,可以保持情节的快速推进。当然这是我的癖好,特别喜欢用“推演”来推进情节。
用“时间线”的方式,也是很好的结构。我记得凉子姑娘有一篇小说,结构大概是这样:
春去秋来,春去秋来,小镇的青石路已经慢慢陈旧……
.
春去秋来,春去秋来,小镇的青石路已经慢慢残破……
(这是我瞎编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每一节以写景开头,结构非常整齐,但又富有变化(岁月变迁)。繁简得当,节奏很稳。这都是精心设计的效果。
且不可胡乱拼凑,拿几个片段来拼。小时候受虐待,写几句尖酸刻薄的话和一个耳光;长大被侵犯,弄几个“……带省略号的句子” 。 三五千字写尽人的一生。---转折不过来,就弄个“一年后”。拼凑感非常强。
一篇小短文里出现[一年后]的字眼,绝对是一种失控。
六
有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小说,开头大概是这样: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的时光。
这种百年孤独式的开头,会非常难写。它是第一视角;但它同时又是回忆,又全知视角。叙述起来非常麻烦,要用回忆体,不可用“平视视角”。
比如说《情人》,她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这就是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回忆)。
它中间部分的叙述只能是这样:
当我十五岁半的时候,我的身材十分苗条,甚至是有些瘦弱,胸部还是孩子的模样,脸上擦着浅玫瑰色和红色的胭脂香粉,加上这身会叫人笑话而实际上谁也不笑的衣着。我已经懂得周围的事物,对我来说,周围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一切都已经在我的眼里。
这样:
当我在湄公河上搭渡船的时候,也就是我遇上那辆黑色的老式轿车的那一天,妈妈还没有放弃她那块海堤里面的租借地。我们仍然和从前一样夜里行路,仍然叁人同行,到那里小住一些日子。我们住在那幢有走廊的平房里,面对暹罗的大山。过后我们又动身回城里。
通篇叙述的基点都是 “回忆” ,叙述的口吻是“说书人”。
没有“平视视角”。平视视角大概是这样的:
在黄沙莽莽的回疆人漠之上,尘沙飞起,两骑急驰而来。前面是匹高腿长身的白马,马上骑着个少妇,怀中搂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后面是匹枣红马,马背上伏着的是个高瘦的汉子,背中长箭。他们身后数里外,黄尘滚滚,大队敌人正在追来。
这男的胡人称白马李三,少妇是他的夫人“金银小剑三娘子”上官虹,小姑娘是他们的女儿李文秀。
区别在于:
一个是居高临下说书人,一个是一前一后的向导。
前者是:我全知道,等我慢慢的告诉你。 后者是: 装作咱俩谁也不知道,一起去探索。
前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不对等。 后者;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平等的。
前者: 刻意让读者感觉到作者的存在。 后者:作者最好躲在背后。
以前者做开头,便不能有后者的写法。 我记得那位小朋友的故事,后面出现了“平视视角”的写法。----既直接描写,而不是“回忆、通过讲述人转述”。
很违和。
七
上面很多词语、说法都是我自己造的,理论也是自己琢磨的。绝对穿凿,绝对不成体系。但免费,所以完全不负责任。---文无定法,肯定有适合的场合,也有不适合的情况。合则取,不合则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美角度千差万别,所谓的好,本身就没有标准,所以一切《只差三点》《只差三条》夸大疗效的文章都是耍流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