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五年级以前,我特别贪玩。经常的,晚上吃完饭,做完作业,小伙伴们就嗨起来了。那时我们村里都没有电,更谈不上电视了,玩具也几乎没有,只能玩游戏。什么抓人,藏猫,木头人,跨步,斗鸡。没有唱歌跳舞那种高级游戏,大家都能参与。有时候玩到家长叫了好几遍,都11点多了,才恋恋不舍的回家睡觉。那个阶段,是全身心玩,相当美妙。
接下来,由于长大了,家务活也随之增加。每天放学后,要完成全部劳动才允许做作业。时间很紧,加上自己特别想搞好成绩,很快的,我的学习也变得十分投入。印象最深的就是隔壁长辈们在打麻将,我在做作业、复习、背诵课文啥的,毫无影响。再往后,任何时候我都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高三住校了,每次回家我会背好几本书回家,爬山累了,我在树林里坐下休息,打开书复习,等到发现看不清字,才知道天色已晚,必须要回家了。
以后就是工作,也是可以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有人对此好奇的问过我,我其实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往往总回答性格使然。直到最近读了《深度休息》,仿佛有点思路了。
这本书也是随性读到的。这几年,网上有许多教人如何学习的产品,不断的给人制造恐慌。我也是受害者之一,努力的想学明白一些东西,结果越学越慌。那些书,那些帖子,你读的时候感觉恍然大悟,用的时候却无所适从。最后才知道,不是我笨,而是那些东西是别人的经验,不适合自己。也是我笨,为什么不尽早分析,在自己的长项方面深挖下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天地呢?
言归正传。在接触这本书前,已读过《深度工作》,小有收获。看到这个《深度休息》,我觉得有点意思,这是对着干啊,结果作者还真的不是同一人。读到三分之一前,作者对看电视这个事儿,说了好几个章节。我严重怀疑作者是在扶持日趋低下的电视剧市场,好几次想放弃了。但强忍着,想着看它能无聊到什么程度。就这点坚持,不知道是不是性格使然,最后还是有点收获的。
有2个例子挺触动我。其一、无聊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作者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是对照试验,让一部分人抄写阿拉伯数字,极其的无聊;另一组可以看书或自由活动,重点是别无聊。随后给他们一组单词,测试他们的想象力,无聊的那帮家伙远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保持好奇,回头做全书最精华总结时去探寻吧。其二、保持绝对无聊15分钟很难。这也是一个实验,让人坐在一个空屋的椅子上,保持一个坐姿,什么都不许干,除了脑子里胡思乱想。喔,几乎没有人能坚持15分钟。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人很难面对自己,听得最多的是很难战胜自己。嗯,不管它怎么讲的,学习也要不求甚解,总之就是搞定自己有难度,也隐藏着可以做学问的好东西。这个,留给你未来去探索吧。
今天是周末,比较放松,我想到哪说到哪。写到这里,你应该看出来我的意思了,那就是:用心玩耍。你不仅可以真正放松,还能提高专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