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决策的时候,常常觉得脑子里一团乱,很多想法迸发出来,但你就是无法将他们变成一个完整的方案,都是零零散散的
另外,你也可能碰到过一些人,他说的每个字你都听得懂,然而组合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听他说久了头疼,变得焦躁,“你到底想说什么”
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第一种叫自上而下找结构,即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放入框架里
举个例子,倘若有人问你:如何看待互联网行业当前所处的宏观大环境?
如果你不用结构,你的回答有可能变成这样“嗯,总体环境不太好,经济都下滑了。”
这种缺乏结构化的回答,是凭第一感觉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非常主观
推荐使用:PEST结构分析(Political政治层面, Economic经济层面, Social社会层面, Technological技术层面),你可以用这个结构把你的观点都放进去
还有,推荐刻意积累“结构”。常用“what-why-how”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当上级问我,“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可能会说,“可能是因为怎样怎样”
其实你可以换成这样——“这个问题的表现是怎样,原因有12345,我们应该做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回答就靠谱多了
第二种叫自下而上归纳总结成结构
比如,你家表弟来向你咨询职业选择的建议:他性格外向且大条,学的是工科,他刚刚毕业,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一个是销售方面的,你会怎么帮他分析呢?
如果是用结构化的思维分析这件事
第一步--写下所有想法
比如
1.技术岗位的基本工资更高;
2.他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做销售可能更加适合他的个性;
3.销售的奖金更多;
4.做销售晋升更容易,晋升会伴随加薪;
5.他学的是工科,具备做技术的基本知识;
6.他没有营销的经验和知识,做销售的话,上手需要一定时间
以上信息还是比较零散的,这就需要
第二步---分组
你会发现,1/3/4说的好像都是收入,5/6说的是知识和经验储备,2说的是性格
最后---再总结
你会发现,大概有三组:收入、性格&爱好、能力&知识&经验
收入是在说能否赚钱养活自己,性格爱好是在说是否感兴趣,能力知识经验是在说能否做得好
所以,我们最终找出的结构是“赚钱、兴趣、擅长”......
结构化思维并不是说这就是一个万能解药,但是你有了结构思路就清晰很多
给大家两个建议
一个是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些好用的结构,就记下,找机会用上
比如刚刚说的“what-why-how”的结构,非常好用,这些结构用多了,就成了工作习惯的一部分,让整个工作效率都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个建议是,去有意识地去练习,比如在工作汇报或者写工作总结的时候,完全就可以采取一些结构,而不是仅仅简单罗列自己做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