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杨绛的百年人生

杨绛的百年人生

作者: e12644a39aa7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08:45 被阅读25次

    百年岁月,在她身上,只留下一片片馥郁淡雅的书香。杨绛如兰,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色,在岁月的洗礼中生机勃发、香如潮涌。

    杨绛用清丽的文字,记录着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风暴下那安居一隅的从容与高雅;她用平和的文字,传递着政治斗争时自己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坚韧与力量;她用幽默的文字,反映着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矛盾和人们复杂的心理。

    一,少女时代

    1911年 7 月 17 日,北京的天气异常晴朗,朵朵白云轻轻浮动,七彩阳光热烈直射,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投下斑斑点点的耀眼碎金,杨绛就是在这样的季节出生。

    此时,尽管杨家已有三个女儿:寿康、同康、闰康,但杨绛的到来,非但没有让思想开明的父亲杨荫杭失望,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精神慰藉。他欢欢喜喜地抱着这个刚刚降临人间的小小人儿,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宠爱都给予她。

    杨荫杭为这第四个女儿取名:季康,小名唤作:阿季,寓意其季季顺遂,年年安康。

    1923年,厌倦了人情世故的杨荫杭决意在苏州开律师事务所,于是,杨家迁至苏州。这年秋天,杨绛和三姐考入苏州振华女中。1925 年,聪慧过人的杨绛跳一级,提前初中毕业,继续留在该校读高中。

    有一次,高中国文老师在班上讲诗,布置了课下作业,让学生们效仿作诗。许多同学冥思苦想,急得抓耳挠腮,仍旧云里雾里,不知如何下手。但才思敏捷的杨绛则一挥而就,其中的《斋居书怀》,还被拿来选入校刊: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此游,翛然自脱俗。

    与其他学生现实感强烈的诗作不同,杨绛的诗作,处处流露着高雅脱俗、与世无争的淡泊之意,且充满了旁人没有的文采,引得老师惊奇、惊喜至极,于是给了她一个至高的评价:仙童好静。

    几年之后,进了东吴大学的杨绛很快就成了班上绝无仅有的“笔杆子” —东吴大学1928 年英文级史、1929 年中文级史,都由她亲自“操刀”。 杨绛的“才女”之名由此远扬。

    中、英、法文俱佳,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才华横溢的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书的青春时光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心意相通的朋友,比如,后来蜚声全国的有机化工专家孙令衔、赫赫有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等。

    大三时,学习成绩优异的杨绛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金,可以去国外深造,但是考虑到父亲刚刚大病一场,家中经济堪忧的现实状况,善良的杨绛不想加重家里的经济负担,于是毅然选择了放弃。

    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在愈演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风潮的席卷下,许多学校停课,东吴大学也在其中。此时,杨绛即将从东吴大学毕业,为了能够按期毕业,杨绛和四个要好的同学商议,他们向学校提出申请,去燕京大学借读。

    1932年 2 月,北京的风依旧凛冽,杨绛与好友周芬、孙令衔等一行五人从已经渐暖的苏州出发,一路北上,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平。

    二,喜剧作家

    钱锺书向来以博学多闻出名,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期间,他的才华吸引了很多人与他交往。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他认识了之后的好友陈麟瑞——这个对杨绛喜剧创作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人物。

    1942年的一天晚上,陈麟瑞邀请杨绛夫妇和李健吾一起,说是去一家吃法很特别的饭馆里吃烤羊肉,以此庆祝自己改编的剧作《晚宴》上映。

    席间,对饮食颇有了解的陈麟瑞介绍,说这是蒙古人的正宗吃法。说到此处,杨绛忽然想起《云彩霞》里的蒙古王子和《晚宴》里的蒙古王爷,于是就分享给大家。很快,陈麟瑞、李健吾就被杨绛绘声绘色、精彩绝伦的描述震撼了,他们怂恿杨绛:“何不也来一个剧本?”

    听到陈麟瑞这样说,热爱文学的杨绛确实心动了。尽管起初她对自己没有太大信心,但在陈麟瑞和其他好友的再三鼓励下,杨绛很快将自己的顾虑抛之脑后。经过几个月课余时间的加紧创作,杨绛的第一本话剧《称心如意》很快完稿。

    从锺书这里得不到中肯的建议,顾不上劳累的杨绛就立即带着剧本去拜会相距不远的陈麟瑞,请他指导。对戏剧研究深邃精辟的陈麟瑞看完后当即告诉杨绛:“你这个剧本,做独幕剧太长,做多幕剧呢,又太短,内容不足,得改写。”

    听从了陈麟瑞的建议,杨绛很快对自己的话剧做了周密细致的调整,之后她再将剧本交给陈麟瑞看,得到的回复是:“这回行了。”

    不久之后,已将杨绛的剧本交与李健吾的陈麟瑞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称心如意》立刻就要排演,这部话剧将由黄佐临亲自导演,自己也会粉墨登场。

    深刻揭示生活矛盾、冲突的剧情设计、精练又不失生动的语言、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恰到好处的精彩演绎,使《称心如意》刚一上演,就大获成功。人们被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的同时,也深深地被话剧中的精彩对白感染。

    为了在宣传用的海报上印作者的名字,李健吾临时让她起一个笔名。此时,杨绛忽然想起来,从前若有人叫她的名字语速特别快时,“季康”的发音就好像“绛”,于是,她便为自己起名:杨绛。

    《称心如意》的大获成功,也让杨绛坚定了创作话剧的信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又凭借着自己对社会万象的深刻认知和醇厚殷实的文字功底,先后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引起了强烈反响。

    著名戏剧家李健吾对此评价道:“假如中国有喜剧,真的风俗喜剧,从现代生活提炼的地道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里程碑。有人一定嫌我过甚其词,我们不妨过些年头来看,是否我的偏见具有正确的预感。第一道里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弄真成假》的作者杨绛女士。”

    三,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的一生,是充满波折的。

    她于民国时降生,恰逢革命风暴;她在帝国主义侵华时赴京求学,恰逢中国遭受枪林弹雨;她于战时出国留学,居家万里无依无靠;她于抗战中辛苦奔忙,只为在风雨飘摇中维持生计;她一心不涉足政治,却被无辜卷入一系列政治斗争中;她一生坐拥书城、厚积薄发,却被钱锺书的光环遮挡……

    女儿和丈夫的先她而去,让她一度悲痛不已。但等到所有都尘埃落定,她依旧能一脸从容地坐下来,怀着感恩和温暖来写《我们仨》。饱含深情的文字,那样安然、温暖而平静,即使万分孤苦的日子,她也能让文字在缄默的时光中开出花来。

    女儿阿瑗和丈夫钱锺书走后,本就喜欢安静的杨绛更不喜被人打扰,尤其是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大部分时间,杨绛几乎都闭门谢客。“闭门即深山”,关上了门,她就能静静地又暖暖地,与阿瑗和锺书相会。

    2010年 7 月 17 日,杨绛迎来了自己 99 岁生日。按照老家无锡的传统,“做九不做十”,于是,杨绛的百岁寿诞放在这天庆祝。当时,钱锺书的堂弟钱锺鲁曾问嫂子,“百岁寿诞想怎么过?”电话中的杨绛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复:“各自在家,为我吃上一碗长寿面即可。”

    杨绛从不做寿,也不喜欢别人说高调的话。尽管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但对她而言,死亡并不可怕,它是人生必然要走向的终点,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所以“既来之则安之”。

    她寂静又欢喜地回望着自己的来路、沉默而又从容地看着远方。许是她已经找到了与自己失散多年的“我们仨”中的钱锺书和阿瑗,且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他们团聚,于是,2016 年 5 月 25 日凌晨,105 岁的杨绛在无际的夜幕中,安静又平和地闭上了双眼。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那位书写过这句话的人,也终于随着琉璃冰盏的碎裂而消失远去,她带着自己终其一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欢喜万分地踏上了归途。那个归途的尽头,正是有钱锺书、阿瑗的家。

    摩肩接踵的人们,纷纷各怀心事地向自己的目的地走去,他们步履匆匆,形成了川流不息的人海。在涌动的人潮中,杨绛一眼就看到了锺书和阿瑗。至此,她孤清生活的日子终于结束。

    ——摘自刘志则&邢桂平《 有梦不觉人生寒:杨绛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绛的百年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sy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