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短文,很久之前发过,这次重发,是有感于工作室的沙龙上,一个女孩,在一个敞开、开放的环境下,向她的妈妈——我们沙龙的主讲人之一、也是一个修行多年的传统理解上的修行人——指出了一些她认为妈妈需要改变自身的地方,其中有一点,这个女孩说(大意):“妈妈,你需要从上面下来,你现在给我们的总是高高在上的、居高临下的感觉,你只有下来,才能带着我们所有人一起更快地上去。”我们在场参加沙龙的人都感叹这个女孩的高频和智慧。
“从上面下来”,正是下面这篇短文中这位老师所做的,从一个老师的身份下到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见和感受这个孩子眼中的世界。
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合群,看到孩子独自一个人呆着而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就会着急地在一旁催促。成人的催促,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关注到了孩子的状态,又有多少是在排解成人自己内心的担心和焦虑,这需要成人对自身的觉察。
而对于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身份,当看到有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也经常会着急地冲上去介入解决,这其中自然有对孩子们发生肢体冲突和伤害的担心,但这种担心很有可能会让我的过早介入而剥夺了孩子们本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多少时候,我在透过自己的担心恐惧去看孩子,透过各种期望去看孩子,透过我的身份去看孩子,透过社会规范和教条去看孩子,透过我脑中TA应该有的样子去看孩子……而这些时候,其实我根本就没有看见这个孩子。
作者说,“等待”孩子的“背后承载了成人平和稳定的内在状态及深厚的专业积累”。而真正的看见,意味着我全然的敞开和信任,放下头脑中所有的角度和固有观念,放下所有的欲望和期待,只是去看。
愿,我们都能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
(以下内容转载自:韩小韩)
刚看到朋友转发的《慢养育》作者Helle老师工作坊上分享的一个故事,太有感触了。正如刚结束的这期幼教培训上不同老师都提到“我们如何以不干涉孩子命运的方式去引领他们”。“等待”是陪伴孩子最重要的两个字,但却太不易太不易,背后承载了成人平和稳定的内在状态及深厚的专业积累!
转:
今天Helle讲森林幼儿园的活动安排时讲了一个故事,发生在27年前她和班级里一个叫Matia的男孩身上。那时1岁大的Matia表现出典型的黏液质特点,此外还表现出北欧人特有的木讷。在去往森林的途中,Matia手握着老师推车边缘跟着往前走,表情认真又呆滞,不会笑也不发出声响。行走停下大家可以玩耍时,小男孩径直走向一棵树,呆呆的站在树前,只是偶尔伸出手指抠抠树皮。玩耍时间为1个小时,Matia便这样和那棵树相处了1个小时。接下来的几天同样如此。Helle在想这个小男孩是不是有什么特殊需要帮助的地方,她还是忍住去观察。又过去几天,Matia还是呆呆地抓着车跟大家往前走,还是呆呆地和树相处,只是那棵树,已经变成了他的树。Matia确定孩子正常后,在想我是否该引导他去别处游戏,或加入其他孩子的互动。但她又等了等,取而代之的是,她找到Matia的树旁边的一棵树,模仿小男孩的样子开始了与树相处。这一试让她恍然大悟,原来眼睛对着的树干部分,竟然有蚂蚁在爬、有只甲虫在那里安家、阳光照着的树影,映着树干形成灵动的图案、等到雨天,树皮的皴裂又是一条小小的河流——Helle放心了,从此对Matia的树里丰富的微观世界充满了赞叹。而Matia,用这种方式和树相处了1整年,别的孩子在森林里捉迷藏、荡秋千、找野花野果时,Matia都在树前静静地站立着。
1年后的一天,小Matia用手摸摸了树,然后向群体走去,伴随着他对树的抚摸“再见”,他转身向人群,发出他自主的笑容、说出了他第一句话。Helle今日讲起来,都还浑身鸡皮疙瘩。故事到这还没结束。现在的Matia是位28岁的男青年,有着精细绘画艺术家和精密汽车零件工程师两个身份。Helle说,要是我当时介入了,这一切可能都会不同,我会改变那个孩子。
我在想,老师的介入,是会让Matia更找到他自己,还是反而迷失了呢?想着那小树前的小小男孩,我也起了鸡皮疙瘩。......
(Astro,2018年4月)
网友评论